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兴起的第二个汉族地方王朝。其中后西凉政权更是直接建政于流沙以西的伊吾地区。西凉政权的创业主李暠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李暠建立西凉王朝后,与南凉结盟共同抗击北凉;治内进行行政改革,政治上军事上都有卓越建树。他想一统河西之地,称臣于偏安江南的东晋皇朝,但却终究未能如愿。以政治才略,他不足以执政;但其为人光明磊落,他的《述志赋》和《槐树赋》的才思文质均优于司马相如。应当指出,一般史书都把李氏西凉王朝在河西的统治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方王朝,并不符合历史真实。自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元开基,至北魏太武帝大平真君元年(440年)李宝降魏,西凉(包括后西凉)共享国50年,传四主、历三世。  相似文献   

2.
于阗国使刘再■的国籍及出使过程探微钱伯泉五代时期,因为陇右和河西民族纷争,战乱不息,内地的中央王朝与西域的地方政权联系较少.只有于阗国,与中央王朝一直保持着正常的交往,其原因在于它与立足瓜州(今甘肃安西县)和沙州(令甘肃敦煌市)的曹氏归义军地方政权关...  相似文献   

3.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西地区是指今甘肃西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其地北接内蒙,南邻青海,地形狭长,绵延千里。汉唐期间,这里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佛教自印度经我国新疆向内地传播,这里又成为中土和西域僧人来往求法取经的通道。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广泛传播,河西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魏书·释老志》记有“河西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淝水战后,随着前秦统治的土崩瓦解,原在苻坚控制下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纷纷割据一方,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内,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地方政权,再度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晋末以来,一直比较安定的河西地区,这时也曾先后出现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及北凉等几个政权。这几个政权中的北凉,自公元三九七年至四三九年,历时四十三年。其中除由汉族段业持政四年外,其余三十九年则为沮渠蒙逊父子主国。  相似文献   

5.
论熙河之役     
吐蕃族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唐朝开国之始,吐蕃族崛起于西藏高原,建立了统一的奴隶主专政的政权。安史之乱后,吐蕃乘唐朝衰弱之机,用武力夺取了河西、陇东地区,控制了西域全境。五代时,整个河西地区基本上被甘州回鹘及吐蕃诸族瓜分。宋初、吐蕃一分为二,以潘罗支为首的六谷部集团控制着西凉一带,而唃厮啰政权则占有以河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在宋夏对峙期间,双方争夺河西、河陇一带的控制权势在必行。这无论对北宋还是对西夏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6.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王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本文主要梳理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战争的历史背景、史实,以及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唐代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唐王朝的苦心经营和各族人民的辛勤建设,出现了西汉以后一个经济开发的新高峰。唐前期,河西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因而,唐王朝消灭薛举、李轨割据政权后,把河西作为防御突厥,吐蕃的重要设防地区,锐意开发河西也就相应成为既定方针。但是唐初河西地区民族间的战争磨擦时断时续,干扰着经济开发。正如史载:“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永昌元年(689),唐师击退吐蕃,重新为开发河西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及至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武功极盛,河西人民获得非常宝贵的安定环境,生产活动空前繁荣起来,以至跃居全国农  相似文献   

8.
于阗王国与瓜沙曹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阗王国与瓜沙曹氏荣新江公元九世纪中叶,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破灭,部众大批西迁。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国内乱并迅速崩溃。这两大政治势力在其所占领的西域与河西广大地区统治秩序很快瓦解,而原曾据有此地的唐王朝也走向衰落,无力西进。西域和河西地区的政治真空被当地...  相似文献   

9.
东汉王朝的“三绝三通”西域,虽然是东汉与北匈奴军事较量的结果,然而其与“羌祸”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河西、湟中、陇右的羌族起义,直接影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羌祸”对东汉王朝“三绝三通”西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西域与河西、湟中、陇右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最后将河西匈奴征服。自此,河西地区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并开拓西域,终西汉之世,汉朝统治者断断续续修筑了河西地区的防御工程。汉代河西地区防御工程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其防御功能随着汉匈关系的变化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1.
汉魏之际,鲜卑部落联盟中的秃发部转徒到甘、宁境内。后来,他们主要活动在河西地区,史称“河西鲜卑”。从公元二六五年西晋建立时起,“河西鲜卑”便作为内迁民族中最先反晋的斗争力量,成了西晋王朝深感棘手的“胡患”。到四世纪后半叶,当中原土地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分裂割据之时,它又“擅命”河西,与后凉、北凉、西秦、西凉以及大夏政权相并峙,跻于十六国之列。(一) 秃发鲜卑部落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 从十世纪初唐王朝灭亡到十一世纪中期西夏居有河西的一百多年间,河西地方作为绿洲走廊地带的地域特殊性,在中原王朝不能进行直接统治的情况下,曾出现过瓜沙曹氏、甘州回鹘和凉州蕃汉联合政权(时又称西凉府)鼎立并存的局面。关于瓜沙曹氏和甘州回鹘政权,学术界论述颇多,而对凉州蕃汉联合政权则少有专文论述。实际上,凉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内大黄山(又名焉支山)、黑山、宽台山把狭长的走廊地带分割成三个区域,甘州回鹘地处其中心区域——黑河流域,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主要农业区,自古为“胡汉交往”的繁华之地。河西地区相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地处边缘地带,在中央王朝强势不足的情况下,辖河西走廊各块绿洲的地方政权,很容易割据自立;而甘州回鹘相对于河西走廊这一弓形狭长带状区域,又处于心脏地带,沙州政权、吐蕃、党项、契丹等政权分列其东西。甘州回鹘落脚于此,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强国的政治秩序。从现有史料进行分析,东连西压、南北争锋是其外交措施的主要特点。但由于当时政治格局和其他潜在因素的制约,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各种关系又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并最终灭亡。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陇原大地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西凉政权存世时间不长,仅仅22年,但文治武功成就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西凉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6.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17.
两晋时期,中国历史呈南北分治的政治格局,西晋末期以后,北方中原及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后赵国,前、后秦国,五凉政权的区域王国,以及最后一统中原各势力的北魏王朝等诸少数民族政权.其间,仇池地方政权虽地处陇南一隅,但存在时间却是百年之久,并且与上述诸政权均发生了或战或和的民族交往关系.本文以仇池政权为考察中心,从仇池的角度探索其与它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力图反映出仇池国丰富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以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先后出现了汉族张氏前凉政权、略阳氐族吕氏后凉政权、河西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汉族李氏西凉政权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一百三十多年间,河西走廊上五凉兴亡交替,来去匆匆。和这些短暂的地域性政权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是地域性的世族地主集团——西州大姓。五凉政权作为阶级统治的权力,正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西州大姓的权力。探求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的关系,是五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西域景教考述高永久百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在历史上,它与多种宗教文化的产生、传播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这个传统的西域概念,实际包括着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国历代中央王朝或地区性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另一部...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