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学校制度的生与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文化特征,加拿大民族可以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人群为原住民,第二类人群由英、法两大宗主国的民族组成的多数民族,第三类人群为后来的移民.在加拿大建国的历史上,这三类人群的相继接触与交往,使原本自然发展的土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本文在加拿大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的脉络中,梳理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学校自产生到消亡的历史发展过程,评价这种学校教育制度对原住民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对原住民子女造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2.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加拿大原住民人口的城市迁移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为原住民人口的城市迁移提出了新课题,也给城市原住民社区的服务及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对现阶段加拿大原住民人口城市迁移主要原因的分析基础上,对作为公共空间的加拿大城市原住民中心的服务对象及其服务功能展开了研究,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城市原住民人口适应新环境并尽快融入到城市社区生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最后指出加拿大城市原住民中心可为我国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公共空间构建及其社会管理工作创新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原住民运动的推动下,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确立了赋权自治的取向。但原住民教育依然面临挑战与困境,原住民缺乏担当和发展教育的现实能力。为此,加拿大政府和原住民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策略、措施,以提升原住民能力为路向,积极完善教育政策,为原住民教育的发展提供本原性动力,以求从根本上综合解决原住民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教育既要达到族群认同的目的,也要指向对国家认同的共享。加拿大国家认同经历了从同化、融合到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变迁,逐步摸索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妥协与交融之路。近年来,加拿大中小学尝试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原住民理念,并发展出会话圈、合作学习、故事教学等适应原住民文化的特色教学法。通过田野观察以及与加拿大教师共同建构并实施《原住民文化与加拿大认同》大单元教学课程框架发现,多元文化政策下的加拿大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旨在让非原住民学生与原住民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达成对原住民文化与历史的理解与共识,通过族群认同促进国家认同,增强各族群的凝聚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进程的引领者,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能力;立足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特别是通过合作与对话促进学生对少数族群文化的理解和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确认。  相似文献   

5.
促进并帮助原住民就业、接受技术培训,是加拿大政府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自1989年起,加拿大《通向成功之路》及其一系列就业与培训政策的出台,对于提高原住民就业水平、获得资金支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增强原住民自治等方面均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回顾加拿大原住民就业政策发展与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这些政策的经验教训与意义,并对我国少数民族群体就业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6.
语言教育政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使教育权力,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手段。加拿大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历经从同化到多元的政策价值取向演变;从破坏到保护语言资源的政策观念变革;从政府主导到原住民自治的政策决策机制转变的发展过程。探讨加拿大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特征与经验将为我国语言教育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加拿大原住民特有的早期教育计划——抢先开端计划(Aboriginal Head Start文中简称AHS),儿童早期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加拿大原住民有保持其本身文化的强烈愿望,在教育公平的框架下,针对原住民儿童开办的抢先开端计划,其本质是综合性的社区服务方案,通过父母参与教育儿童的计划,进而改进整个社区,在提高儿童教育水平的同时,为原住民文化复兴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原住民是加拿大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民族。而且正经历着大规模由农村移民到城市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其他民族都必须经历的。然而加拿大原住民在正规教育和教育机会方面还落后于整个国家的水准。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历史关系、政府政策、变化的形势以及社会经济挑战等因素。本文力图阐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对原住民教育机会的限制,同时对克服原住民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2008年2月28日至3月2日,由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夏威夷族及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南开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新西兰毛利族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Stout研究中心和Waitangi条约研究所协办的“亚太地区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新西兰、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国从事少数民族和原住民教育研究的十几位学者,  相似文献   

10.
<正>如加拿大原住民社区的贫穷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导致原住民青年很高的自杀率一样,原住民的语言也面临着流失,有些语言甚至丧失殆尽。然而,随着文化社区的建立以及其他方面的努力,原住民青年自杀现象有望不再出现,而恢复原住民语言的希望也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觉和政府支持是弱势语言得以保存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在比较加拿大、新西兰两国原住民语言保存的社会背景、民族自觉、政府语言政策及母语复兴实施进程的基础上,运用费什曼的分级代际传递严重度(GIDS)理论,分析、评价、比较两国原住民的语言保存,最后对原住民及少数民族的语言保存、发展提出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加拿大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抽取3%的样本数据,分析了原住民和非原住加拿大人之间工资和薪金的差异,发现注册印第安人、梅蒂斯人与非原住民的年收入和周薪在跨组和组内都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人力资本、职业以及这三种人口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完整内涵是双语框架下的多元文化政策。其特别的内容特征折射出加拿大复杂的族群关系和政治难题。加拿大版本的多元文化政策是加拿大联邦自由党总理特鲁多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为应对魁北克政治分离主义的挑战并谋求最终化解这一政治难题而出台的战略国策。移民族群和原住民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出台中所起的促动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14.
正原住民是澳大利亚非常独特而重要的一个群体。OECD最新公布的PISA2012测评结果显示:在过去十年,澳大利亚原住民与非原住民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几乎没有改变。简而言之,当前15岁原住民学生仍然比非原住民同龄人落后两年半学校教育。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提高原住民教育成绩仍然是一个未竟的事业。近日,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CER)对原住民学生在PISA2012测评中的成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自治领时期的英法殖民者对加拿大原住民的语言政策是有预谋的语言同化和文化灭绝政策,这种意识形态自始至终贯穿其中。无论殖民者的具体语言文化政策是什么,也无论是受经济利益驱动,还是政治利益驱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从本质上破坏原住民的语言文化,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亚太地区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论坛于2008年2月28日至3月2日在南开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夏威夷族及亚太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及中国大陆的70余名中外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全球一体化与国家一体化是21世纪原住民和少数民族面临的双重挑战。对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政府一直努力支持其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英语和法语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只有少数加拿大人是双语者,魁北克以外的法语仅能勉强存活。加拿大正式出台了多元文化政策,但是对包括原住民语言在内的非官方语言的支持非常有限。本文在分析加拿大总人口语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在提高英法双语效率方面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官方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支持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8.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历来非常重视原住民高等教育,这三个国家以原住民教育或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为依据,形成了涵盖对原住民族学生个人的资助和对原住民高等学校资助的政策。在原住民族学生资助上:澳大利亚采用原住民专项计划,新西兰通过全国性助学金和贷款,美国则采用全国性助学金和贷款及一系列原住民专项支持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原住民高等学校资助上:美国每年依据学生数量划拨教育经费,澳大利亚是以原住民资助金的方式提供经费,新西兰则是以三年为周期对毛利人学院进行重点拨款。在三国政府财政支持下,原住民高等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印第安人控制印第安教育"运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印第安人是加拿大的最早居民,在加拿大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原住民和少数民族来说,教育不仅是他们进入主流社会赢得社会地位的手段,而且是传承和发展其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加拿大印第安人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印第安人控制印第安教育”运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这一运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这一运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还探讨了这一运动产生的多重意义和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加拿大原住民社区教育中的早期教育和服务进行研究,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重点是0-5岁)状况进行对比,试图从中发现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