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象》是一篇自然科学常识记叙文。科学家依据一架高大完整的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在教学中,要根据预习提示理清文章叙述顺序,紧扣“假想”部分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思路,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  相似文献   

2.
《黄河象》一文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这是全文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抓住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展开讨论,了解  相似文献   

3.
《黄河象》是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作者刘后一。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刚学到的“顺序和插叙”的方法,和以前在学习科学小品《黄河象》一文中学到的“倒叙”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两道自学题:①理出《黄河象》、《琥珀》两文的文章思路,分析它们各用什么叙述方法写的?比较这两种写法各有什么好处?②学习《黄河象》开头的叙述方法,给《琥珀》重拟一个开头。通过比较,学生领略了这两篇文章写法各自不同的妙处:  相似文献   

5.
课上得好好的,忽然有个学生突发奇想,站起来提了问题:“老师,黄河象化石能让我们推测出多少年前黄河象的活动情况,那么我们死后埋在地下,骨头不也能变成化石吗?这个化石也能推测出我们现在的活动情况吗?”许多同学发出了笑声。不知这笑声中包含的是赞赏还是讥讽。不过,看得出来,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6.
小语第九册《黄河象》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学生对句中“弯弯”、“缓缓”的本义,是理解的,可是,当我提出这句话如果不用“弯弯”、“缓缓”两个词,改成“一条小河向东南流去”是否可以时,学生回答只是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不能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7.
我们上课,一般按说文顺序教学。但有些课文,可以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不按课文顺序,大起大落,能出能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内容,对学习写作方法也有好处。《黄河象》一文,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再讲科学家们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最后讲化石被发现。教学时,可先讲发现化石,再讲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最后讲化石的来历。在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后,紧紧抓住文章最后两句“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黄河象》(统编教材十一册第7课)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我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敦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重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琥珀》一文从万年前的形成写到万年以后,琥珀被渔民发现,并写出了人们据以推测的情况。文章写远古之事,虽属假说(推测),但上有“来龙”,下有去脉;前有“交代”,后有“着落”,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习过《黄河象》一文,有了一点关于化石的知识是学习这一新课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课前复习《黄河象》,再预习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安排:先认识琥珀的样子。小学生从未见过琥珀,可是又没有直观教具,根据学生求知迫切的心理,先引导他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0.
《黄河象》(第十一册第7课)是配合读写训练项目“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一篇讲读课文。从读的角度看,它承“主要的和次要的”这一训练项目,进一步启发学生读书要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并抓住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写的角度看,它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一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根据写作的目的,确定主次,突出重点,使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导写,让学生把两个读写重点训练项目里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读写能力,从一个侧面指导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根据课文所处的这一地位,谈谈这一课的备课设想。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这  相似文献   

11.
黄河象     
一、作品与题解这篇讲读课文是科学说明文,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这具象的骨骼化石是在黄河流域的甘肃省发现的,所以以“黄河象”命名。“黄河象”属“剑齿象”的一种,因此,又名  相似文献   

12.
本单元安排有三篇课文(其中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一篇),一篇读写例话及一个基础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是着重对写作方面的训练,承接“详写和略写”。通过这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怎样来确定和表现文章的重点,使文章做到主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材简析 讲读课文《黄河象》,是记叙性质的自然科学说明文,其意在说明这具象化石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但重点却放在记叙象化石来历的假想上。因为,保存完整的各种原因都集中包藏在对其假想来历的记叙中,故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从有关情节中找出  相似文献   

13.
《黄河象》这篇课文,作者依据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一头黄河象的来历,向人们叙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完整的原因.其突出的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生动的想象.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4.
《读写例话》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顾名思义,它就是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所说的有针对性的紧要话。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1-在单元教学中,把例话作为教学典范,深入分析讲解,以期达到单元作文教学抛砖引玉之目的。例如,《黄河象》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交代清楚黄河象这一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的。在教学实际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这一范文,然后让学生带着“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再仔细默读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明白黄河象化石保存完…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的《黄河象》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变化有激发和指导的作用。课文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科学家推想这头黄河象失足落水前的情形及落水时那一瞬间的情况都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然而落水后的想像失去了科学的准确性,想像不  相似文献   

16.
《黄河象》系酷似说明文体的记叙文,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内涵。本课教学的着重点应通过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思维教学宜置于“四定”控制之中。一、定序控制。定序控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粗略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黄河象》一课采用了引叙故事的笔法,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介绍黄河象化石的形象特征,为黄河象的来历提供依据。第二段讲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第三段则交待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定序控制应把住这文路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有位老师教《黄河象》,在分析黄河象的来历时提问:这天天气怎样?小河有什么特点?黄河象是怎样失足落水陷入游泥的?学生从课文里很快找出了答案。但是,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满足于已有的思考结果,而是继续提问:如果这天是其他什么天气,如果小河不是“弯弯”,水流不是“缓缓”,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如果老象的右脚不是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而是其他什么地方,老象又会怎样?这两个似乎是  相似文献   

18.
一、正确定标策略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创”。一句话 ,无论怎么创 ,都要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有利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这是衡量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成败的重要标志。以《黄河象》的教学为例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假想黄河象还有哪些可能失足落水。学生可先发散思维 ,然后再聚合———但无论怎样推断想象 ,都必须根据黄河象骨架的完整和斜插在沙土里的姿势合理展开。进行这一训练 ,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科学小品文介绍知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 ,为同学课文的学…  相似文献   

19.
一位哲人曾经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气息,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理念。《黄河象》是人教版第十册中的课文。课文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我们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科学家是怎样  相似文献   

20.
《黄河象》(六年制十一册)主要讲一具黄河象化石及科学家依据化石而假想的这头黄河象的来历。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要训练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作文时把主要内容作为重点来写;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