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开窗     
青山绿水、壮丽山河使我们心旷神怡,世俗丑陋,人心奸险使我们伤感无奈。当读到范仲淹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我的心羡慕不已。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着实不多,而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却不在少数,面对大千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
张洪 《留学生》2011,(8):26-27
翟赴昱是北京贞仁文化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坚信“我们对未来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看不清生命的本质.看清楚了.一定不会担心”。而这个生命的本质.在他看来,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似文献   

3.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4.
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语文告诉我“满招损,谦受益”。 当我陷入灰心沮丧时,语文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似文献   

5.
无论你考得好与不好,都要坦然面对,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教训.(1)写一篇考后感,把自己内心的郁闷和欢乐都抒发出来,学习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自读书以来,小生似乎就从未大喜大悲过,悲也是哼一声.喜也是哈一声,哼哼哈哈头发白两根这可不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不过年纪轻轻就被命运调戏了好几把,以至于成天木然一张脸,哭不得也笑不得。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文中的警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襟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成了千古名言,人们代代传诵,历久不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其中的两句,按字面解释是:“不因为外物(美好)而狂喜,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这样解释不仅令人费解,而且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其实,“物”与“己”,“喜”与“悲”在这里是相互渗透、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在写作  相似文献   

9.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岳阳楼记》中典型的互文见义句。笔者以为,以此作为解读全文的切入点、突破口方能够省时省事,事半功倍,其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  相似文献   

11.
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能因外界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从这句话中可见其豁达胸襟和乐观心态。但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和低谷的时期。面对困境,有的人能保持坚强、自  相似文献   

12.
王淑贤 《下一代》2012,(9):33-33
我读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之后,回味无穷,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的心情如海浪般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14.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相似文献   

15.
龙有龙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画龙要点睛,撰文亦然,“画龙点睛”乃文章笔法之一。叙事或描写时,在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之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画龙点睛”。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中心,意脉的焦点,具有如下作用:一、袒露作者的情怀《岳阳楼记》一文,作者在写完两幅图画以后,好像就要结束了。然而就在这似乎结束之处,奇峰突起,柳暗花明,又翻出一层新意,说明那些“古仁人”不同于“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则何时而乐耶”?借此设问,讲出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似文献   

16.
分号同其他标点符号一样,在书面表达中很重要。可是如果使用不当,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下面举初中语文教材中分号连用致误的两个例子做点说明。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人教社2001年12月第1版初中《语文》第五册129-130页)该例中的第二个分号宜改为逗号。这是由其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决定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意义单元,从反面说“古仁人”如何不计较个人得失;后面的为另一个意义单元,从正面说“古仁人”如何为他人担忧。故两者之间应有个停顿,这…  相似文献   

17.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是语文课本中"常驻"的经典范文。作者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与一般"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卑微情感如高山深谷,形成鲜明对比,鼓舞和感染着无数"仁人志士"。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可谓百花齐放,但在分析作者对滕子京的态度上大都趋向于赞扬和肯  相似文献   

18.
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通常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用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淫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而且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似文献   

19.
《岳阳楼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它描写了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风云谲变、波澜壮阔的山光水色.颂扬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色,精心选择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秋雨连绵的阴天图景,另一幅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而这两种图景,也正暗合了观景之人的两种不同心境。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师用书中,对《岳阳楼记》的主题是这样归纳的:“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这里虽在结尾也谈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