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问:木字带不带钩?我说:不带!孩子从字典里翻出“茶”字让我看,果然,“茶” 的下方是个带钩的“木”.孩子又问:“为什么本字有的带钩有的不带钩?”我愕然!于是,搬来工具书找“茶”.《说文》未收,可见它是汉代以后的字.《集韵·麻韵》:“荼、(木荼)、茶,茗也.”原来,“茶”的本字是“荼”.“荼”字下方虽非“木”,但却带钩,“茶”既由“荼”而来,带钩也是“有所依据” 的了.  相似文献   

2.
“荼”(音tu)是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而“荼”于《诗经》始见,于是二者的关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至今仍存有异议,或同物说或异物说。笔者通过对“荼”和“茶”意的再次考证同时结合植物学的相关知识认为:一、《诗经》中的“荼”和今天“茶”为不同事物;二、今天的“茶”字源于“荼”字。  相似文献   

3.
正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才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但与此同时,饮茶并不只是一种生理需要,它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无数诗人、画家为我们留下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对"茶"字起源的考证,则是对茶文化研究的基础。"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的"六书"分类法,"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项就是"茶叶"。我们发现,"荼"的读音和"余"相关,后来荼之所以读"tú",是因为这  相似文献   

4.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记载:“诸书说茶处,其字乃作荼,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茶经》问世以前,除了“荼”以外,茶还有多种称呼,  相似文献   

5.
铜仁茶文化历史悠久、独特、富含生活情趣,最早可以上溯到305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铜仁茶属于“夜郎茶”、“蜀荼”、“思州荼”、“费州茶”和“夷州茶”.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品茶、话茶最早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据《神农本草经》上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先是被人们当作药材使用的,在先秦古籍中,“茶”“荼”二字通用,所以茶也称作“苦荼”。《神农食经》上说,常饮茶可以“令人有力悦志”。《广雅》记载:“其饮,醒洒,令人不眠。”由于茶能清热解渴,兴奋神经,且气味芬芳,助人消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相似文献   

7.
江南茶楼     
朋友或客人进门,主人总会问一句:“喝茶吗?”,简单的问候道出了中华民族一种经久不衰的嗜好——饮茶。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排最后但饮茶之俗早在史前就有了,“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在当时仅限于药用,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到唐代陆羽专门写著《茶经》论饮茶。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9.
书该怎么读?该读什么书?“书”除了“有字之书”还有“无字之书”吗?那么,什么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读什么?“无字之书”读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本期我们为你编选的《书虫完全手册》。相信你的所有疑问会在阅读中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0.
彝族俐侎人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俐侎人有着古老而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俐侎人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里,荼是有灵魂的,因此要对“茶祖”进行祭拜,希翼得到“茶祖”的庇佑。而祭“荼祖”仪式又承载着许多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彝族俐侎人独特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花开荼蘼     
我之前并不知道荼蘼是一种花,只觉得“荼蘼“这两个字分外生香,叫起来都有一种韵律的美,让人心猿意马。看亦舒的小说,有一本名叫《开到荼蘼》,我想,什么要开到荼蘼?后来才知,荼蘼居然是一种花。艳丽、壮观、白,而且大,秋天的最后,青跗红萼,一片惊艳。开到荼蘼花事了!我喜欢这怒放,哪怕只一瞬。  相似文献   

12.
小明在作文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爸爸到无(?)出差,带回来一把茶壶。”可是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竟有两个错别字。还有一次,他在造句中把“如火如荼”写成了“如火如茶”。“锡-(?)”“茶-荼”、“壶-(?)”这三对容易混淆不清的汉字会不会在你笔端用错呢? 其实,写错、读错汉字并不奇怪,因为汉字确实是结构繁复,多一  相似文献   

13.
趣味加减     
1.加一加。你能把下列汉字加一个笔画变成另一个字吗?看谁变得多!万()司()一()小()王()大()乌()问()牛()木()人()丁()2.减一减。下列汉字减一笔能变成一个什么字?你能变出几个?龙()伐()戒()吉()灭()宇()荼()查()3.移一移。下列的字,你能把它们的部件移动一下位置,使它变成另一个字吗?部()另()吞()呆()《趣味加减》参考答案1.方同十少主木鸟间生本大于2.尤代戎古火宁茶杳3.陪加吴杏趣味加减@国画~~  相似文献   

14.
你也许早已读过《红楼梦》,但你可知道全书共有多少字?哪些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呢?现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的新版本统计,《红楼梦》全书共有729,604字.105,994句(书名与回目标题不计在内).而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是“了”字,它在书中共出现了20,545次。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荼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讲究阴阳五行,而茶分青、白、黄、红、黑五色。陆羽在《茶经》中就有两晋时道人饮茶的记载。到了唐代随着道教的盛行,道教尚茶嗜茶之风也更加普及,道观一般都专设“茶堂”作为以茶礼宾的场所,还以茶供养三清、招待香客。可以说道茶文化是中国道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禅茶文化的兴盛,道茶文化逐渐走向衰微,笔者根据史料编创的《武当道茶茶礼十八式》将武当武术、武当道乐、武当道教文化等元素与茶叶冲泡手法有机结合,用艺术的方式重现了道荼文化的仙姿道骨。  相似文献   

16.
何谓“教”、“育”? 王静先生《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及徐仲林先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写的序,部对两字的字源及本义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而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思茅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区,以思茅为核心区(包括思茅、西双版纳、临沧)申报“世界茶树原产地”和“世界名荼普洱茶”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备了地球演化史、物质史、气候学、古植物学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达意”和“传情”为原则,探讨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提出根据茶名不同的命名方式及所处的语境,茶名英译可以采用音译、直译、音译加直译等几种方式,以达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不失简洁质朴美的目的;而在茶俗荼艺翻译过程中,色香味形之美是品饮审美过程中外在物质美的集中表现,译者需运用形象思维将其艺术形象再现于译文;同时在茶诗词翻译中,译者对原文之美的再现要尽量保留本土韵味,重现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人生如茶     
沐浴着阳光,捧一本书,独品一杯香茗,思绪万千。茶中有书的柔情,书中亦有茶的香郁,茶香本无味,书中亦无香,但此时我却感到书茶互为水乳,香而不俗。伴着那悠远的清香我仿佛成了书中的人物,去拜访朱自清,跟他一起寻觅《荷塘月色》的《背影》,到曹雪芹的红楼取一段梦境,跟着鲁迅的《狂人日记》抚摸历史的脉搏。古人云:书中日月长。而此时他们跟我讲述的是茶的故事,比书中的咬文嚼字更清纯,少了一份庸俗,多了几分儒雅。莫非茶中另有千秋?低头,我看见了青烟下面的“芸芸众生”。茶们漂浮不定,我看见了它们竞相上下,“红”尘滚滚,刚才清澄澄的茶叶…  相似文献   

20.
《最大的“书”》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小品文,语言生动活泼。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书”的作用。前不久参加教研活动,笔者听到了《最大的“书”》的两个不同教学案例。[案例1]师:岩石是最大的书,那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小朋友们读懂了什么知识。生:我读懂了岩石是一层一层的,我们的书是一页一页的,很像。师:你读得真认真,而且读懂了岩石的形状像书。(板书“形状”)其他小朋友还读懂了什么知识啊?生:我读懂了岩石跟我们的书一样都有图画。师:有些什么画啊?生:岩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