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伯族教育现状及特点葛丰交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教育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锡伯族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锡伯族人民历来比较重视教育。解放前,在新疆少数民族中,锡伯族办学较早,有一定的基础。建国以...  相似文献   

2.
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一个方面.锡汉双语教育是锡伯族基础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新疆锡伯族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已有较长的历史,它为提高锡伯族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本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训,当前在实行过程中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实施锡汉双语教学,并以此为先导和突破口,大面积提高锡伯族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新疆锡伯族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认真研讨锡汉双语教学这一命题,并付诸实施,确实具有多重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语文原则,以党和国家民族语文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锡伯族聚居地区和锡伯族中小学的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解放前后百余年来锡汉双语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国外和我国兄弟省、区、州  相似文献   

3.
新疆锡伯族双语教育开始较早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功的典范。在锡伯族汉语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锡伯族语言文字传承面临着挑战。锡伯族在清朝初年就通用了满语满文,锡伯语是在满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锡伯语的发展不仅关乎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关系到满文研究。本文在梳理锡伯族双语教育虏史的基础上,尝试探索一条既能保持现阶段锡汉双语教育的成就,又能传承锡伯语文的新的锡汉双语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锡伯族是世代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十八世纪以后,锡伯族曾先后三次被迫实行民族大迁徙。频繁的战乱离祸浇铸了锡伯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性格,也养育和造就了锡伯族的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锡伯族古代作家与自己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积极的现实进取精神,审视历史变迁,传达民族心声,创造了独具民族精神气质和历史地域文化色彩的各种形态的文学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古代锡伯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和坎坷命运,凸现了锡伯人民热爱祖国,屯垦戍边,保卫和开发建设我国西部边疆,执着追求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崇高理念和奋发精神。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离乱战祸,加以反动统治者的扼制与摧残,锡伯族古代作家和作家文学典藉,或毁于战乱或被历史风尘湮没,今存者寥寥。本文根据现存锡伯族文学古藉资料,对锡伯族古代作家的创作意识和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形态进行了切实的透视与评析。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少数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既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建设“和谐辽宁”的重要任务。一、我省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辽宁省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省有51个少数民族,670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02%。蒙古、回、朝鲜、满、锡伯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6%。全省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县级市和77个民族乡(镇)。我省的民族学校在学制、教材、教学计划、教师编制…  相似文献   

6.
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伦理思想。文章分别就锡伯族的生产生活、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文体活动、宗教节日中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概述。这些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既是锡伯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以至于世界民族伦理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东中部地区、高校和企业大力支持,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跃上了新的台阶,为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各民族优  相似文献   

8.
一、锡伯族双语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要求各个少数民族迅速提高自己的文化科技水平,除了充分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外,还要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字及外语.在我国,由于汉族人口多,分布广,与各少数民族有广泛接触.而且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珍贵文化遗产主要是用汉文记载,当今社会的现代科技知识,也主要是汉文表达和记录的.所以,汉语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各少数民族要研究祖国灿烂的文化宝藏,学习汉族比较先进的文化艺术,赶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一定要在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掌握和运用好汉语文.学习和使用双语已在新疆锡伯族人民中由来已久了.从锡伯族人口分布和环境特点来看,新疆锡伯族双语使用的重点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因为生长在城市的锡伯族青少年,由于客观原因,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很少有机会使用锡伯语文.久而久之,锡语表达越来越困难.大多数锡伯族青少年只是听懂不会讲.而生活在锡伯自治地方锡族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寻求突破──关于黑龙江省民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周明甫,张京泽一、黑龙江省民族教育已具相当规模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65%。其中世居民族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柯尔克...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时期锡伯族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赵春生对锡伯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发扬和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同时,大胆借鉴现代主义创作艺术手法,淡化作品情节,人物形象亦幻亦真,使得作品具有抽象化,象征化等特征.尽管这些手法运用的还不是很纯熟,却形象表现出时代的变革给锡伯族人民带来的影响,揭示了新时期锡伯族人民生存的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安定少不了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年来我国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同荣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使得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发展问题。少数民族未来的发展的接班人归根结底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自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带领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对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准确的理解,才能带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定团结保驾护航。因此,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在以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以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锡伯族各极各类教育的迅速发展,锡伯族教育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科研队伍扩大,研究机构增加,研究范围拓展,成果数量增加,对外学术交流日益广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锡伯族女子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伯族女子教育探析葛丰交孔淑瑞顾梅林锡伯族妇女教育是我国妇女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统计数字和研究材料表明,解放40多年来,锡伯族妇女教育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有些指标在全国56个民族中位居较领先的地位。因此,认真研究锡伯族的妇女教育,回顾历史,分析现...  相似文献   

14.
新疆锡伯族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班吉苏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各民族繁荣的根本手段。而语言,又是教育的最基本工具,离开了语言,则没有教育。中国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改革与发展教育,特别是改革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必须研究民族语言教育问题,更要研究共同族际...  相似文献   

15.
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藏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制约藏民族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 教育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状况与水准,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对国民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民族教育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民族主要分布在藏、青、甘、川、滇五省区.藏民族历史悠久,特别是宗教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它强烈地影响着藏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这是客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的、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这些档案价值珍贵,具有不可再生性.本文浅析了开发利用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开发的步伐,促进民族地区档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个别民族已通用汉语言外,其他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使用着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现象的普遍存在,实施双语教学已成为发展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回顾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剖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旨在探索培养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兼通的高水平双语人才的有效途径,促进云南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振兴、人民生活幸福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解放近五十年来,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培养。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为民族教育注人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在帮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还帮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鼓励全国有志者扎根高原。献身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这使藏族文化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取得  相似文献   

19.
扶丹 《文教资料》2009,(10):160-161
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民族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如何发挥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又一重大难题.本文指出可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采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时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及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刘超建 《华章》2007,(11):57
通过对锡伯族西迁的时代、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分析,论述了锡伯族在清朝统治时期,被迫进行了本族历史上的第三次迁徙.勤劳、勇敢的锡伯族人民,承担起了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重任,并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同时也反映了清统治者对锡伯族的民族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