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齐桓公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一代名相,孔子赞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但为什么司马迁却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能知人也”呢?没有鲍叔之知人,没有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没有他的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管仲的才华将无以展现,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也无从谈起,成人之美,是建立这个铁三角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宽容随感     
什么是宽容,我似乎明白,却又说不清楚。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思索之旅。宽容,将我的思绪带入漫漫历史长河去探询,又将我拉回现实来回味。宽容是历史老人的孪生兄弟。历史每前行一步,都会时刻伴有他的足迹。宽容,对待每个人都是公正平允的,也许它本身就是误差最小的一架天平。尊重宽容的人,总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假如齐桓公为报一己之怨而轻易处死当年怂恿公子纠杀死自己的管仲,可能会有他最先称霸光耀青史辉映千古的壮举吗?楚庄王当年如果不肯下令绝缨,后来怎么会有一个武士舍身救主的行为,又怎会有庄王称霸的辉煌史篇?如果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原…  相似文献   

3.
我们论人论事要有辨证观点,不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论管仲就是全面看问题,有辨证观点的。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译文]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仍然活着。”接着又道:“那这样,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  相似文献   

4.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引用了一幅插图(如右),下面文字为:“齐桓公与管仲(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意在说明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但是此图非常模糊.虽然勉强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这两个标注.也可以判断出右面拱手站立者是管仲,但另外两人哪一个是齐桓公呢?在我们举行的联校教研活动中,师生莫衰一是,没有弄清其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根据《管子》一书撰写管仲的传记。主要是管仲的"轶事",首先述评了管仲与鲍叔牙终生的莫逆之交,管仲体认到"鲍叔知其贤";其次述评了齐桓公称霸,用了"管仲之谋也"。他概括为:一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加强道德建设;二是"以民为本","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又述评了管仲善于化祸为福,转败为胜的"轶事"。因此,他高度评价:"管仲世所谓贤臣。"  相似文献   

6.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的,因此后代没有传闻,我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谈谈王道吧!”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道德才可以实行王道呢?”  相似文献   

7.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齐国名的政治家。他在齐国推行改革,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后来又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历史上与管仲并称的人物很多,现辑录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8.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9.
管仲(约前730—前645年)是我国春秋时代享有很高威望的政治家、思想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相桓公40年,比较善于以朴素辩证的思想治事理国。他提出了育人富民治国的  相似文献   

10.
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先称霸中原的诸侯国,齐国称霸有它自身的经济、社会、军事上的基础,但有一个人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他就是管仲。管仲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思想在齐国称霸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田文畴 《考试周刊》2011,(55):10-11
一、试题分析 第12题:本题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古文材料,掌握孔子维护周"礼"、管仲改革及齐桓公称霸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代表社会各阶层、各集团利益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都自由地抒发他们的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自由意识、学术最繁荣的“百家争鸣”时期。下面,让我们浏览一下先秦诸子的大概情况。 先看管子和管仲学派。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任齐国国相四十年,帮助齐桓公进行改革,对齐国称霸诸侯起了重要作用。现存《管子》一书,被认为是管仲学派的集体论著。管子主张以法治国,严于刑罚,  相似文献   

13.
背景链接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秦、晋与楚国之间的长期征战让双方及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都疲惫不堪。位于东夷之地的吴国趁机壮大起来,并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吴国向天下招揽人才。孙武本是齐人,到吴国之后成为大将,为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把...  相似文献   

14.
管仲是彪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就像诸葛亮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都卓有建树,最终却以智慧的化身名垂千古一样,因辅助齐桓公一举而成霸业、留芳百世的管夷吾管仲也在他的辉煌人生中就政治、思想、军事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他杰出的才华,然而,他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却是他的帝王术———执政人才思想。生于孔子之前的管仲,协助齐桓公首霸诸侯,当然有其一整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包括军事)体系,然而,他的思想在各个版本中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中几乎没什么重要地位,而他那“谋霸之术”中通篇熠熠闪耀着的执政人才思想却备受重…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试看第一道选择题:齐宣王欲称霸天下,想向孟子请教些强国之道。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所出的选择题是: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我只明白用王道治国的道理,您看,我可以替您讲点什么呢?对于想强国称霸的齐宣王,很想得到孟子这样的智者的辅助,他自然只能选择后者。如何行王道呢?首先要有基础,那就是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出了第二题:“臣闻之…  相似文献   

16.
老马识途     
4郾后来,人们用“老马识途”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把工作做好。1郾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军讨伐竹国,不慎走入“迷谷”。如果走不出“迷谷”,就有可能全军覆没。2郾宰相管仲说:“老马能记住走过的路,找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最前面自由行走,或许能把大家带出‘迷谷’。”3郾齐桓公采纳了建议,找了几匹老马,让它们走在前面。果然,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不久,齐军终于走出了“迷谷”。(责编/白静)老马识途@于昌伟  相似文献   

17.
秦美珠 《新读写》2020,(1):17-17
《韩非子 说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的途中迷了路。管仲懂得老马识途的道理,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其后,于是找到了路。队伍走到山中,找不到水源,又陷入了困境。隰朋又出了一个主意,他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找到蚁窝,掘地得水。  相似文献   

18.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政绩显赫的政治家。他与鲍叔牙等一批有远见、有才能的大臣,协力扶助齐桓公从经济、军事诸方面革新除弊,在短短六、七年内成就了齐国的霸业。几千年来,人们常以“顺应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善因祸而福,转败而为攻”来称赞管仲的政治才能。然而,人们更加称赞的是鲍叔牙知贤荐能和齐恒公  相似文献   

19.
被后人誉为忠君代表的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我却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不想从政而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在等待贵人来访。诸葛亮在年轻时就以管仲乐毅自比,而管仲乐毅都是从政之人,且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如果他不想从政又何必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而让自己美名在外,而为何不像陶渊明一样找个隐蔽的地方平平淡淡过一生。那才是真正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再者,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这也正是他关心政事的表现,同时也显出他超人的智慧。试想,一个对政治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人又怎么会如此关…  相似文献   

20.
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