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前言 一九八六年暑假,我開始撰寫<清初的群經辨僞學>一書,在思考明末清初經學發展的一些問題時,閲讀余英時先生大文<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①,余先生以爲清初學術思想史有回歸原典的現象,我受到啓發認爲明末清初的經典研究,是一種回歸原典運動.一九八七年三月,<清初的群經辨僞學>初稿完成,在第二章第三節<新舊典範競争中的回歸原典運動>,即對此一現象有較深入的論述.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启蒙思想家,与同时代的王夫之、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早年参加明末东林党人反对阉党的政治斗争。明亡后,组织世忠营,固守四明山,抵抗清兵南下。抗清斗争失败后,返回故里,讲学著述,撰写学术思想史著作,并开始对有关政治制度的研究探讨。康熙十七年,坚辞博学鸿儒之召,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其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孟子师说》、《南雷文定》、《明夷待访录》等。其中《明夷待访录》集中反映了黄宗羲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正各位朋友、来宾们:大家好!我争取在15分钟左右讲一个大题目的要点。这个题目是:《17世纪清朝初期中国学术史上的两大家: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颙》。请大家指正。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学术史上,群星璀璨,其中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颙,特色独具,在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一、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黄宗羲(1617—1695年),其父黄尊素是明末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 1月 2 2日我接到西北大学出版社电话 ,告诉我 :《中国思想史》 一书 ( 1989年出版 )将出第二版 ,现已编校过半 ,请写一篇新序。这个消息令我高兴。《中国思想史》有70余万字 ,有朋友建议 :篇幅太大 ,可否在此基础上加以缩写 ,便于大学里文史方面的硕士研究生阅读。 1992年 ,我和《中国思想史》的其他几位编著者拿出了 40余万字的缩写本 ,以相同的书名仍交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印刷了几次 ,这个缩写本销路不错。但有的读者来信说 ,只读缩写本觉得不够 ,希望能读到原来 70余万字的《中国思想史》。有的在大学读硕士学位的朋友寄款…  相似文献   

5.
编后     
《中国文化》2010,(2):234-234
<正>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先生高足荣新江教授的缅怀文字,藉由书房和书的细故,还季先生大学者真书生的本色,特刊于卷首,以志永怀。本期佳构颇丰,张寿安先生专攻明清学术思想史,《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著述,让我们见识了作者严谨绵密的研究风格与文章体制。《打破道统,重建学统》一文,是她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流变的一个新观察。杨儒宾先生的《混沌与太极》,以上古神话的雄奇瑰丽,追述元气淋漓的先秦学术,一反学界成见,认为中华文化有丰富  相似文献   

6.
正侯外庐(1903——1987年)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五老之一,中国思想史研究奠基者和开拓者。大学时,他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我读过两遍,深深地被他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所震撼,决心报考他的研究生。1964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专业的研究生,成为侯先生名下的第三届研究生。第一届有胡一雅、祝瑞开、冒怀辛。第二届有卢钟锋。第三届就我一个人。"文革"后,他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思想史愈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学科。在世纪之交,全国各地学者汇聚一堂,总结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确立21世纪中国思想史学科发展战略,编著一部《中国思想学术史》。1999年9月21日~23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岂之先生作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报告,对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编著《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论原则,引起了与会…  相似文献   

8.
怎样研习中国科学思想史?董英哲中国科学思想史是一门新学科,它的研究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5年,德国人福克出版了《中国人的世界观》。该书后来以书名《支那自然科学思想史》,在日本、美国翻印。1956年,英国李约瑟博士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人称黎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写过《原君》、《原臣》、《原法》三篇文章。“原”在这里作推究解。在这三篇文章里,他推究了封建伦理学中设君、设臣、立法之道。我认为其中《原臣》一篇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10.
方肖 《华夏文化》2007,(3):14-16
《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是一部由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但现代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建立,则以侯外庐先生等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260余万字)为主要标志。《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力图在总结五十年来、特别是二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体系。本书由总主编提出整体设想和编撰大纲,聘请各分卷主编,由分卷主编提出关于各卷的具体编撰思路。六卷本的具体分工是:先秦卷,由刘宝才、方光华教授主编;秦汉卷,由黄留珠…  相似文献   

11.
夏宇 《华夏文化》2010,(2):55-56
粱启超对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影响巨大。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梁启超的新民学说,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的长远历史任务,对新民主主义中的政治人物和整个革命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是一套由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由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在总结50年来、特别是2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提出了新认识。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学术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拓荒补白命世鸿篇──评《中国实学思想史》一书黄德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荣晋先生所主编,凝聚了海内外几十位从事实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中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中国实学思想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术著作──《中国实学思想史》于1...  相似文献   

14.
黄熙 《华夏文化》2023,(3):62-64
<正>自侯外庐先生提出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来,这便成为了思想史研究的一大范式。张岂之先生指出:“将社会史的研究和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侯外庐学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侯外庐先生和他的合作者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在思想史的研究中,应当做到返本开新,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写过一篇集中体现他读书论的文章——《论梁元帝读书》。  相似文献   

16.
<正>在《学问与生命》一书中,史飞翔基于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以传统人文精神为主线,重新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解构、分析。长时间的阅读和深入思考,让他以研究者的学术眼光在文字中贯穿文化意识,并不时地融合思想史、学术史、西方经典、教育学等学科在其中以支撑,已逐渐走上了文化散文写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文颉 《华夏文化》2005,(4):23-25
中国思想史学科,尤其侯外庐学派的思想史研究,有其鲜明的学术特色。限于篇幅,本文简要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葛兆光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严肃、审慎而又略带点忧郁的人。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书房里安静的氛围、略微暗淡的光线和案头累累擦擦的书籍的渲染,而且也许是长期伏案思考的习惯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他的举止和表情,使他看上去有一种思想者的气质。谈到他现在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在写《中国思想史》了。最近4年来,我一直在从事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写第二卷,时间跨度是7-!9世纪,也就是从唐到晚清时期,我希望到明年的6、7月份能够完成。”“您这部思想史的特点是什么呢?”他说:“过去出版的思想史都是集体写作,集体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撰述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整整六年。在我写序的时候,全部稿件已整理、修改完毕。朋友们曾建议我写一篇长序,叙述本书对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理解以及研究方法。也有朋友不赞成这样做,因为在一部书里的思路、方法是不能脱离具体内容的,没有必要单独提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清初学者朱彝尊治经学不同于当时的经世学和考据学的学者,而是以文献学的方法和著录的方式对中国经学史料进行汇辑,试图建构经学史的体系,完成了《经义考》的巨编。他的经学思想是较为守旧和特殊的,关于儒家的道统承袭汉儒的观念,关于某些经学问题的认识墨守汉唐经师之论,关于宋代理学的批判则缺乏精微的思辨和深刻的学理。因此他在清初难以适应新的学术思潮,然而其《经义考》浩博丰富的内容及建构的经学史体系,在中国经学史上确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我们应对它重新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