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斌 《文教资料》2010,(18):197-199
后结构主义宣判了作者的死亡,作者不再是文学作品中的权威话语拥有者,作者的权威、意图与身份都被解构,作品和读者取得了独立自足的地位,作者在阅读与解释中并不具有优先权。女性主义文论面临着建立女性自身的文学传统的艰巨任务,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作者问题。面对被打倒的作者,女性主义文论遭遇到历史的反讽,处于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赞同巴尔特宣布了作者之死,将女性从作者的家长式权威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抹杀作者,重视个人经验在作品中的表达,谋求女性作者的身份的一种建构。  相似文献   

2.
我院学报近日初步完成了核心作者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共有96位作者成为核心作者,其中校外作者27位,校内作者69位。这96位核心作者是从2000-2014年间在学报发表的1527篇论文的作者中遴选出来的,主要筛选依据是发文数量、质量及论文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论文投稿到国外期刊,论文署名中出现了作者与通讯作者.由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使用习惯和用法在国际、国内有很大不同,通过了解和分析中外案例,明晰了学术论文中不同署名顺序代表着作者所作的不同贡献以及所负的不同责任.在科研管理中承认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差异和贡献,有利于科研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5.
王尧 《东吴学术》2023,(5):42-44
本文回顾了作者散文写作的历程,体现了作者关于散文是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情感存在方式的主张,并提出了作者对什么是好散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时代是作者的大舞台,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作品是演员的独自,因此,时代、作者、作品具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应该联系起来,将作品置于时代现实社会中,置于作者的感情世界中,综合分析品味。一、在时代与作者情感中品味作品的好处(一)能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在时代环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充分理解了时代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难了。不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就不能真正读懂鲁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广大作者、读者:《电化教育研究》自实行文章标注通讯作者以来,发现了诸如通讯作者未履行相应义务的问题。为规范《电化教育研究》通讯作者署名问题,结合国际上学术期刊通行的做法,现对通讯作者署名作如下说明:1.通讯作者必须是研究负责人、成果责任人、通讯联络人。原则上,通讯作者应具有高级职称。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广大作者、读者:《电化教育研究》自实行文章标注通讯作者以来,发现了诸如通讯作者未履行相应义务的问题。为规范《电化教育研究》通讯作者署名问题,结合国际上学术期刊通行的做法,现对通讯作者署名作如下说明:1.通讯作者必须是研究负责人、成果责任人、通讯联络人。原则上,通讯作者应具有高级职称。  相似文献   

9.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集合了作者与叙述者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安徒生童话取材于现实,或多或少与作者有着某种联系,在作者的自我虚构中投射着其自身的影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将作者和叙述者对等起来,而应看到叙述者和作者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构成了安徒生童话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即作者队伍对文学期刊的重要意义,发现、培养、团结是建立作者队伍的关键,作者的层次以及期刊的编辑方略,论及了文学期刊与作者队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谈谈图书出版工作中的编辑与作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图书出版工作中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两者间的互助合作关系,才能做好图书出版工作.指出编辑只有发扬敬业精神,针对不同作者(投稿作者和约稿作者)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牢固树立为作者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收集了1956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几乎全部的核心期刊研究成果。截取其中大陆和香港各29位作者作为高产作者,并对大陆高产作者的基本信息、科研生产力和香港高产作者的科研生产力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以期多角度地反映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高产作者实况。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作为服务读者、服务作者的一个重要窗口,可以酌情借鉴海底捞的成功服务理念。通过尝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并就如何将这一理念贯彻于学报编辑与作者的互动之中进行了思考,给出了三条建议:第一,转变传统思想,为作者提供舒心服务,重点强调在与作者沟通中使用关注、理解和赞美等技巧给予作者尊重;第二,从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和把作者当成亲人朋友对待两个层面为作者提供温馨服务;第三,积极创新,将贴心服务细化为便捷服务和细节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和谐一致,一个代替作者说话,一个从读者出发,作者赋予了读者全部的阅读涵义;隐含读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读者形象,它完全接受隐含作者的意识形态,而现实读者最成功的阅读就是能成为文本中的隐含读者。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中心主义是作者权体系的灵魂核心,其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将作者置于著作权权利结构的中心,并赋予作者神圣的精神权利。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浪漫主义、康德与黑格尔的人格权理论、近代主体性哲学和传统解释学,这些哲学为作者的文学财产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这也是作者中心主义得以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但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哲学诠释学的兴起与主体范式的破产直接动摇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使作者权扩张的合法性遭受质疑。  相似文献   

18.
牛校校刊     
《大学生》2014,(9):8-9
正牛津大学《OxfordToday》小说Top 10在一年一度为期9天的牛津图书节上,40000人参加了活动,评出了最受欢迎的10本小说:《异乎寻常的教授:与书为伴的牛津生活》(The Unexpected Professor,作者:John Carey);《友谊》(Friendship,作者:AC Grayling);《甜牙齿》(Sweet Tooth,作者:lan McEwan);《世魂》(Soul of the World,作者:Roger Scruton);《名人》(The Luminaries,作者:Eleanor Catton)《英国伟大战争》(Great Britain's Great War,作者:Jeremy Paxman)《间谍朋友》(ASpyAmong Friends,作者:Ben MacIntyre)《平静之匙》(The Keyto Calm,作者:Linda Blair)《莫扎特疑问》(The Mozart Question,作者:Michael Morpurgo)《感恩玛丽》(Grace and Mary,作者:Melvyn Bragg)。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形象是家道败落后的作者的精神写照。作者通过林黛玉形象身世的骤然变化,表达了人间繁华易逝的感慨;林黛玉所居湘妃竹的斑斑泪痕,是作者悲情的象征,林黛玉比拟的芙蓉的枯死,阐释了作者生不遇时,在家族命运变迁中枯死的痛心。  相似文献   

20.
"作者之死"的实质是否认作品中作者的"在场",剥夺作者对文本的控制权与解释权。在传记小说中,戴维·洛奇以作者身份、批评者身份进入小说文本,以彰显作者"在场";洛奇还把与小说主人公"对话"的"前传记"过程写入小说,成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洛奇在传记小说文本中前景化了作者的编辑、写作、评论等行为,有力回应了现代批评理论对作者权威的否定,从而实现了"作者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