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的发展总会带来新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打通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的微博,成为人们及时传播信息和进行沟通的新宠。本文主要就微博的新闻性进行探讨。微博发展现状微博,是建立在Web3.0基础上的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互动以及获取平台。用户  相似文献   

2.
陈显锋 《新闻世界》2011,(8):133-134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其传播优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提高,也极大地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给报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微博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微博带来的负面效应,指出报纸应充分借助微博的优势,促进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微博是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和工具。微博在全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给图书馆带来机遇和挑战。微博为图书馆的资源推荐搭起了"桥梁",我国较多的图书馆应用微博开展服务。文章构建了基于微博的图书馆资源推荐系统框架,为图书馆的资源推荐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博的快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的新气象,其中新浪微博最具代表性,较好地体现微博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新浪微博的意见领袖涉猎范围广泛,信息互动频繁,传播效果明显,尽管存在局限性,但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有效运用其自身影响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将会对舆论、广告传播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磊 《新闻窗》2011,(3):91-92
微博(Microlog),即微型博客,网络日志,是继博客之后的全新信息平台。相比传统博客中的长篇大论,微博的字数限制使用户更易于成为一个多产的消息发布者(一般微博限制140字内)。微博所具有的自主、互动、简洁、快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沟通传播模式奠定了它在公民新闻运动的重要角色,它的出现也必将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模式,它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流行和发展起来。微博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传递或者接收信息,这种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这种便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信息的碎片化与信息的泛滥,这些泛滥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这样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信息的选择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全球成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博客、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的生态。博客主、微博主因新媒体提供的这一能自主传播信息的平台而拥有媒介。一个被称为"自媒体"的时代来临了。在互联网上,微博盛行,是信息传播最快的渠道之一。微博一经转发,  相似文献   

8.
王萌 《今传媒》2013,(4):106-107
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快速,许多新型的网络媒体以及网络营销工具都应运而生.如今“微博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于其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和特点,打破了传统传播局限,随时随地的与他人来分享生活中的各种内容,可以增加人们发布和接受信息的时效性.使人们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但同时微博也会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带来了强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微博的发展现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传播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探讨“微博”在信息传播的特征和意义,并利用“微博”看其在新闻信息传播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耿佳 《档案管理》2016,(5):45-47
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应用为档案馆信息服务带来新机遇和新思路。本文以省级档案馆为例,对档案馆微博、微信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档案馆微博、微信在信息服务中的存在的差异,并提出档案馆微博服务与微信服务的整合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各自优势,为提高我国档案馆“微服务”效率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范璐璐 《新闻世界》2012,(8):262-263
微博的发展带来了自由、便捷、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它给社会及个人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微革命”。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来厘清微博的传播模式,以及微博带来的社会功能,并指出微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黄璀 《今传媒》2014,(5):62-64
近年来微博迅速发展,在推动公共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已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商家、媒体和网民等微博用户的某些不当传播行为极易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受众对新闻议题的关注发生转向、偏离,造成信息在理解上的误差和损耗,阻碍着社会共识的达成。本文通过对该现象产生原因的探寻,旨在找到降低信息失真的方法和措施,减少因信息失真带来的"对话"不畅,提升微博在公共事件上进行探讨、达成共识的效率,以推动公共事件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所谓微博,其全称是“微博客”,英文为“Micro Blong”,就其实质上来说是一个平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以身份信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使许多人获得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并且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通过简短的信息发布,来使相互收听的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当前,无论是腾讯微博,还是新浪微博都是一种表现形式,随着我国微博的不断发展,其用户人数和影响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从不同角度对微博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叶萍 《青年记者》2012,(15):43-44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下面,笔者就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传播平台拓展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增强互动功能吸引网络受众,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等作一探讨. 利用微博平台,拓展传统媒体信息来源渠道,强化采访功能 美国有研究称,70%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现都始于微博.在中国,从2009年微博诞生至今,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李开复离开谷歇中国"、"方舟子炮轰唐骏造假"、"郭美美炫富"事件等社会热点,无一不是从微博发端而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14.
王婧 《网络传播》2010,(4):64-65
在微博带来的新的传播模式中,是“信息聚合——临界点——信息裂变”过程产生了令人震撼的传播力。国内外微博发展呈现不同局面:国外微博的代表Twitter在一次次热点新闻及政治事件中获得飞跃式发展,并已完成第三轮融资,在让草根市民发出声音的道路上稳步向前;如今的发展先锋新浪微博仍走不出娱乐定位的阶段,还是构建着名人主导的声音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李伶俐 《青年记者》2013,(17):25-26
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短小精练、实时互动为主要传播特征。微博给身处"微时代"的领导干部带来新的考验与挑战,考量政府与官员的"微素养"。  相似文献   

16.
彭化义 《军事记者》2012,(10):15-16
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一样。迈入了一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据报道。目前我国有近5亿网民,每天发表许许多多原创微博。在这种“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信息环境中.普通民众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登录各种新式媒体。发布所见所闻和思想观点。各种社会信息也必然随之进发。“自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繁荣与信息泛滥并存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7.
自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以来,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逾5年的历史,140的字数限制,信息不受限制地及时更新与发布使得微博迅速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公众人物都使用微博来进行营销或舆论引导。随着其他社交应用的发展,微博渐渐转型为社会化媒体,其作为社交媒体的优势明显。微信则是腾讯开发的一款及时通信应用,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更新时推出了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分享音乐或文章等。朋友圈的出现使得微信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朋友圈也成了信息发布和流通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信息传播模式的微博信息挖掘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娟  祝宁 《新闻世界》2011,(5):91-92
微博自2006年在美国出现后发展迅猛,中国微博在2010年也快速兴起。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基础上,微博形成了二级至多级的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和海量信息。同时,微博具有实时、移动、碎片化等特点,而积聚的碎片信息使信息挖掘和分析成为可能,国外就运用微博进行电影票房的预测、地震灾害的监测,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大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舞台。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比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的三分之二。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网络新闻成为人们及时全面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本文将从网络民生新闻这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20.
浅议微博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人际交流工具,很自然地受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的追捧,可以说,微博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微博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以及其特定的信息环境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即是通过分析微博本身特性,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这些消极影响究竟是怎样形成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