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开始蔓延。  相似文献   

3.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葛松  念宏图 《军事记者》2014,(12):44-45
军事训练报道,是展现部队训练工作和战斗力建设成果的"窗口"。军事训练报道要力求新闻性、思想性与指导性的有机结合,给受众以启迪。刊登于9月16日《火箭兵报》一版头条的消息《某基地首推"训考分离"新机制激活演训场》,值得我们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5.
章炜 《新闻世界》2012,(4):19-20
在"新闻战"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愈演愈烈,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对于记者来说,在"同质"新闻中寻求"另类"表达也许是让"二手新闻"活起来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二手新闻"的"另类"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6.
李源 《新闻前哨》2014,(10):36-38
媒体在市场化激烈竞争的态势中,新闻同质化问题日益明显。新闻同质化突出表现在新闻内容的千篇一律,极大地影响着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从文学理论中引入的"陌生化"理论,对于破解新闻同质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与新闻报道中的"独家新闻"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如何有效的运用"陌生化"理论,可以从差异化报道、转化思维方式、培养知识复合型记者等方面着手。然而物极必反,过度强调"陌生化"理论,罔顾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规律,也会造成新闻失实等危害。  相似文献   

7.
新闻姓“新”,新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新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客观事实是大量存在的.可并不是任何客观事实的信息都能成为新闻.只有具有新意的客观事实的信息才有成为新闻的可能。所以,记者要写出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且启人耳目,发人深思的有价值新闻来,必须立足于新,致力于新。套用古人“语  相似文献   

8.
沈洋  杨飞 《新闻世界》2010,(5):109-110
胡政之在长达40年的报刊生涯中对《大公报》的贡献毋庸置疑。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胡政之与其他报人有很大区别,那就是他所提出的办报"新路径"。笔者试图分析他所摸索出的"新路径"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希望能对报刊新闻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张斌  张昆 《新闻前哨》2011,(1):43-45
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同"表现为对基本新闻价值要素的认同,根源在于社会化的人的共通性,和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异"表现为对新闻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中对新闻价值要素的不同选择。这种差异有政治经济利益取舍方面的原因,但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从文化学理解新闻价值观有助于全球传播中求同存异,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2014,(6):15-16
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总投资超2.8亿元,其"专注时政与思想"和主打"政经类新闻产品"的主张,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媒体思维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构架,无疑表明了这是个颇具规模实力又前卫时尚的时政新闻"网店",说白了,就是在网上做时政新闻"生意"的。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下,时政新闻是一种为主流媒体所专营的意识形态产品。  相似文献   

11.
张薇 《新闻世界》2014,(9):74-75
"说新闻"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它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2.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13.
义乌商报社持续七年开办"商报讲坛",资深报人、新闻专家、社会专业人士在讲坛聊"新闻经",有效提升了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素养,形成浓郁的报业文化氛围。同时,还提高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媒体自我"蝶变",使报社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变革中提升办报质量。  相似文献   

14.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5.
温州都市报的"老师伯讲新闻"栏目开办于2008年,被评为第五届浙江新闻名专栏。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老师伯讲新闻"作为"读者印象最深栏目"在同城媒体中得票最高。栏目创办五年多来,在影响日益扩大的同时,却也难免给人留下"上了年纪"的印象。尤其是在网络媒体时代,如何将栏目推陈出新,不"倚老卖老",吸引广大年轻读者,是"老师伯讲新闻"栏目的编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互动微值化以前,在温州城里,"老师伯"讲的新闻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能在市并中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6.
王百娣 《今传媒》2013,(1):103-104
当下正在蓬勃开展并在新闻传媒中已初见成效的"走转改"活动在我国新闻界显示出深远意义和创新价值。它的提出和运用既有对传统新闻学的完善与发展,也有对当下新传媒环境中产生的各类新现象、新问题地切实有效应对。通过阐述"走转改"在新闻传播主体定位、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传播效果以及新闻机制调整等方面的创新之处来进一步明确"走转改"存在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并应更好地在实践中长效推进"走转改"。  相似文献   

17.
"说"新闻是相对于"播"新闻而言。"说"新闻改变了刻板、正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以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说"与"播"的区别在于一个无稿一个有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播"是大众传播的产物。说新闻的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  相似文献   

18.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陈国权 《传媒》2017,(8):12-13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两年"微博"用户激增以及"微新闻"的流行,国内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大多数人为"新闻3.0"时代的到来集体雀跃之际,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新的媒介形态也夹杂着大众传播立场所谓的负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新闻"的诸种负效应进行解析,进而提出微新闻的改进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