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业集聚有利于减排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2002-2011年中国285个城市的数据,构建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空间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工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工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经济集聚与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群现象,且在空间上呈现出分异趋势:东部和西部分属经济集聚和污染的高值和低值集聚区。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呈现出倒"U"形关系,工业集聚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可实现减排效应,东部地区工业集聚的减排效应相对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工业集聚的污染排放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减排效应,相对分散的工业发展模式,工业集聚更有利于环保,中国应继续走集聚型的工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Kaya恒等式可以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三个因素。VEC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存在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随我国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形曲线,非化石能源比重与能源强度对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影响显著,但方差分解方法显示能源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非常有限。我国"十二五"期间和2020年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只有坚持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才能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3.
构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10—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4市的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厘清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二者之间是如何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各市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作用;(2)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在区域旅游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与消费水平约束下,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异质性冲击.本研究分析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驱动新时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10+3"区域合作:东亚经济合作的新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0+3"区域合作是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及东南亚金融危机背景下产生的,它对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0+3"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在于其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和国际分工所具有的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的特点;从现实性和紧迫性角度出发,"10+3"区域合作近期内应着重在金融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方面来开展合作;中国应对"10+3"区域合作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协调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利用"入世"契机,加快国内经济与政治改革步伐,为更深一步地融入"10+3"区域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促进城镇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本文选取200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角度,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影响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和传导机制,对协同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生活消费在影响产生过程中表现出差异化中介效应。在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约束下,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尊重区域发展差异,提升政策举措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究应用、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6.
段平忠 《教育与经济》2023,(2):20-29+40
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尚无定论,本文以分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弱效应,且溢出效应有正有负,其中,基础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对相邻区域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是,高等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为正,其中,高等学历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效应,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这是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企业"质"的提升。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带动着邻近相关产业的发展。金融的深化将随着产业规模达到最优后持续扩张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资金缺口扩大速度将超过募集资金速度。通过空间关联度分析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实证研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银行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度明显大于保险业与证券,同时金融集聚对区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哈维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现代空间维度下展开后现代地理学想像,通过透视"灵活积累"体制和新一轮"时空压缩"下的后现代——一种"历史—地理状况",剖析后现代转向根源,阐释后现代化了的经济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哈维从文化后现代到地理学后现代的转向,为探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空间正义等空间话题拓宽了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熵值法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对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准确测度;然后在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经济地理嵌套矩阵下,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与市场进入门槛水平,从而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经济地理嵌套矩阵下的空间效应最突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区际之间的良性竞争,对地理距离关联省份的出口贸易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获取资源的不及时,在邻接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下,间接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的合作是一个新兴的区域合作区块,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但在现实中,各国的合作存在地理、安全、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其中区域国家间的差异性和战略沟通的不足阻碍了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合作机制为切入点,通过战略沟通软环境、硬环境、双轨多边式沟通模式构建,解决跨喜马拉雅区域国家间合作的薄弱环节,为跨喜马拉雅区域国家合作机制构建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析研究生人力资本时空分布特征,识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经济增长的本地直接效应、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研究生人力资本全局空间相关性先降后升,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呈正相关,表现为高高和低低集聚模式。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要素积累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本地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技术模仿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时间滞后效应;分地区看,东中部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西部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建议优化创新型博士研究生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规模、结构和质量,着力提升研究生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因地制宜调整研究生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3.
工业废气是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20年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波动很大,自"十一五"以来,更是逐年大幅下降。从结果出发深入剖析中国工业废气减排的具体原因,对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环境治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修改和完善了传统意义上的分解分析法,将工业废气减排的具体原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然后以整个工业领域的废气排放作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三大效应对中国工业废气减排的贡献度。研究表明:中国的工业废气减排主要归功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次之,规模效应对废气减排的贡献为负。与此同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速、工业份额以及清洁技术水平朝着不同方向的变化,都能有助于实现工业废气减排。最后,本文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与思考,即提出并落实单位GDP或工业增加值污染强度指标,把适度放缓经济增速作为当前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以产业结构"轻型化"促经济增长"清洁化"。  相似文献   

14.
一流专业是建设一流本科的"四梁八柱",专业结构是专业的体系化呈现,其优良直接影响专业生态总体质量,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水平。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十年我国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相关研究进行关键词共词、聚类、多维尺度等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我国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大致分为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等影响下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的优化路径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影响下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机制研究,新建地方院校通过专业优化调整探索转型发展的研究三类。研究对象多集中于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专业机构优化调整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较多关注产业经济结构及社会需求对专业的影响,较少从教育发展理论、专业内在发展逻辑等方面观照专业结构调整;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重大改革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流专业的设置助力一流专业建设,如何优化专业设置是研究热点,将是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4):116-122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最主要的区域经济体,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协调税制以消除贸易壁垒和避免双重征税。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税制结构有较大协调空间。"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自贸区各国的税制结构、税收优惠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税收协定等国际税收协调机制都有待完善,因此应当从所得税、流转税和财产税等方面共同促进各国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推动我国与东盟各国间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铺平经济与法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了动态方向性距离函数对1995年-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效率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外溢的角度考虑了影响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增长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效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关系,高等教育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人力资本对于高等教育效率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比重对于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无明显影响,人力资本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而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关键路径之一.选取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不包含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省区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能降低本省区市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相邻省区市碳减排,而与之不同的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利于相邻省区市碳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对于区域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共同制定碳减排政策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从厘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出发,解构相互嵌套的农村空间系统,据此提出应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应从价值导向与研究内容、理论建构、演变与差异化、动力机制及路径等方面着力建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衡量旅游经济增长品质的关键指标,旅游经济增长效率与互联网之间的理论关联反映了互联网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与价值。基于2006—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平衡面板数据,从中介效应、非线性动态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等视角切入,探究互联网对旅游经济增长效率的多维度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互联网对旅游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说明互联网已成为新常态下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第二,互联网通过推动要素结构变动而间接驱动旅游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但间接效应小于直接效应。第三,互联网与旅游经济增长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积极且“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关联,验证“网络效应”与“梅特卡夫法则”存在。第四,互联网在释放本地红利的同时,对其他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效率产生正向、显著的空间溢出影响,且该溢出效应受到交通基础设施与制度环境的正向空间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区域创新绩效为切入点,主要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从影响机制、非线性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三个方面探索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实证层面,通过构建2013~2019年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针对理论层面的探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较东部和中部地区享受到了更大的数字经济红利;(2)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4)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