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正>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一般分为三种走向,其分别是日本、欧美、苏联。这些留学潮是在地主阶级改良派、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等的主张中产生的,其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日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批的新型人才。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形成及其原因1.19世纪70年代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清朝末年,由于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内乱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清政  相似文献   

2.
<正>在近代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报春鸟"和"普罗米修斯",留学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近代医学留学运动是整体留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医学科技的开拓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本文拟对近代医学留学运动在整体运行中的历史维度略作剖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如《留学美国》一书的作者钱宁所说,从政府派遣行为到公民自主选择,中国人赴海外留学的浪潮在25年的变迁里,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增加。 自费留学成为主流,留学变成了一种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为,但却未必带来高回报。因此对留学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4.
刘振宇 《兰台世界》2016,(12):118-120
"留学"一词本意指留居国外学习。但在近代中国人留学史上,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留学"的含义和形式更为丰富,晚清时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派遣奉天学子赴哈尔滨"留学"的活动即是突出例证。通过考察奉天学子"留学"哈尔滨的历史,既可反映晚清中国人留学活动的多样性,亦能展现出其时中俄教育交流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韩银廷 《兰台世界》2012,(33):25-26
清末留学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梳理清末留学运动背景的基础上,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对清末留学运动的成因进行了细致详细的分析,并梳理清末留学运动的特征及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曾于1905年8月留学日本,1911年3月因家道中落归国。在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努力取人之长,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同时也加入了日本"随鸥吟社"汉诗社团,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不断进行汉诗创作和文化输出,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一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被迫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中国留学史  相似文献   

7.
清末留学欧美运动与清末新政关系极为密切。与派遣学生赴日留学一样,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也是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为了在华的长远利益,增加对华的影响力,欧美一些人士也试图吸引中国人到自己的国家留学。总体而言,清末留学欧美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其中学有专长和成为某一领域风云人物的甚多,其主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庚款生,大都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和学科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9月开学。又一批国人走出国门,留学他乡。 从110年前清末第一批30名幼童留美开始到现在,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每年有25万人留学。 百年留学史,凸显政府在强国思想下对留学的主导作用。现在,自费留学虽然成为主流,但,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依然有力:譬如,重用“海归”。 民间对于留学,向来有镀金之说。现在,这种倾向更为强烈,并演变为新一轮的留学热潮。 虽然有人批评这股潮流“盲目”、“集体无意识”,但留学,总是中国迅速拉近并融入国际社会的方式之一。 留学,意味着差距。留学潮也提醒中国,全方位的开放和进一步的改革,依旧是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初,清政府分批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在中国留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燕 《浙江档案》2007,(3):56-59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九(1872年),在上海黄埔港码头,30名身着蓝色长袍、酱色马褂,头戴黑色缎帽,脚登缎靴的孩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是清朝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幼童。从清同治十一年起,清朝政府陆续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幼童官费留学的先河。而这次留学的发起人就是“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容闳先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