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诗话》,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论诗论人。他所提倡的“诗界革命”,力求推动文学革命,以改变民族素质,使新体诗具有了特定内涵;诗话阐发梁先生所提倡的新思想、新文化;阐述诗话中知人论诗,缘事论诗的写作方法。本文在论述梁先生论诗方法的同时,探究诗中蕴涵的精神实质和至真性情。  相似文献   

2.
王丽 《文教资料》2007,(31):12-14
梁启超作为诗界革命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提倡者,他的诗学思想对近代诗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坚守诗性、存录历史两方面来窥探《饮冰室诗话》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诗话》、《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 ,以其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倡导 ,启动了中国写作理论的现代转型 ,而且以其《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这部讲授作文法之好书 ,为当时以及后人提供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诗话》、《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以其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启动了中国写作理论的现代转型,而且以其《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这部讲授作文法之好书,为当时以及后人提供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前期诗论代表作《饮冰室诗话》,以“三新一旧”为标准,以“新民”为旨趣。表现在入选诗作反映现实,即事名篇,宣传“欧洲三精神理想”;入选诗人为民主革命志士、维新烈士,强调“诗肖其人”;以诗歌为改造国民品质精神教育之要件。后期持“情感中心说”,提出情是“新民”的原动力。对梁氏提倡的“旧形式”需作辨析。梁氏以其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一场资产阶级变革封建旧文学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6.
论李叔同诗词的“旧风格”与“新意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代诗歌变革运动"诗界革命"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倡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受"诗界革命"影响,其诗词作品具备"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特点,表现有三:思想性——以传统名士心态含现代人文情怀;艺术性——以古典形式美感含多元文化养分;美学风格——以华夏美学精神含个体生命境界。既代表启蒙运动时期新旧文学交替、东西方艺术碰撞的共性,更突显佛教思想与人文情怀融合升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思想,兴起了“诗界革命”运动.戊戌变法前,“诗界革命”主要是接受外来的影响,“挦(?)新名词以自表异”;戊戌变法后,则越来越趋于通俗化,比较注重从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尤以受粤讴的影响最为显著.一九0二年,黄遵宪给梁启超写信,主张创作一种内容上“弃史籍而取近事”,形式上“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的“杂歌谣”.梁启超接受这一倡议,在《新小说》创刊后,特辟“杂歌谣”一栏,专门发表富于民间文艺特点的通俗诗作.《新小说》创办期间,共出“杂歌谣”九辑,其中五辑是“新粤讴”(又名“粤讴新解心”),一共二十二首,作者是珠海梦余生(又署名“外江佬戏作”).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对这些新粤讴给予极高的评价;“乡人有自号珠海梦余生者,热诚爱国之士也,游  相似文献   

8.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而在诗词教学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或淡化,造成学生对诗词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意境分析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刻意赋予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被尊为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结合黄遵宪在《杂感》组诗中表达出来的诗歌理论,并参考他大量的诗歌作品,可见他的诗歌的创作特点:个人的身世经历融入诗歌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异域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用当代口语,亦即"流俗语"进行诗歌创作;以新意境、新语句和旧风格为关键词的"新派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中国古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典范。为贯彻《新课标》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文章从中小学教材选文出发,探寻义务教育阶段诗歌教学尤其是唐诗的审美价值,从唐诗的音韵、语言、绘画、意境、真情、哲理等美点入手,挖掘其中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因子,以便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以唐诗为范式,加强诗歌的"美育"功能,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完美人性并完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2.
早期新诗寻求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塑造"新诗"的观念,即与日渐扩张的创作相互呼应,在文学观念上对"新诗"这一全新概念作出必要的张扬和演绎,并以之取代"旧诗"在既有的有关诗歌文类的话语中的主语位置."新诗"观念的塑造,为早期新诗合法性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色论”是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它萌芽于晚唐五代时期,“词为艳料”是这一时期“本色论”的重要内涵,北宋后期的李清照,在《词论》中是一家的“论点,阐述了词的特性,从而使”本色论”具有了一定的理论色彩,“别是一家”标准志着这一论题的正形式,南宋时期的“本色论”在“别是一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主要倾向表现为推崇“雅正”。  相似文献   

14.
诗是最讲究形式技巧和文体范式的语言艺术,诗形不但是构成诗的文体范式的基础,还能够呈现诗人的诗艺水平.英语诗歌诗体的不稳定性使英语诗人有更多的文体自由,英语图像诗的历史悠久.现代图像诗运动正是自由诗革命的一部分,一些具像诗堪称极端的自由诗.图像诗既有增加美感的形式价值,也有使诗意增值的内容价值.图像诗创作具有特殊的文体革命意义,图像诗具有特殊的文本价值、文体价值及诗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崔融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与诗歌理论家,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于初唐诗坛卓然独立,形成了其诗歌的鲜明艺术特征,如诗歌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意境的鲜明性,作诗的合律性,以及清新淡逸、苍凉悲壮的诗歌艺术风格,而且还对近体诗声律、对偶理论进行了科学总结,形成其诗律学专著《唐朝新定诗体》,为唐初近体诗的成熟、完善,以及最终定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广与创作上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是北宋杰出的大诗人 ,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 ,其诗之艺术风格显示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 ,其表现形式有三 :一是创新奇崛、峭拔瘦硬的总体艺术风格。它对矫正当时流行的晚唐体、西体等浮靡诗风 ,有扭转风气的作用 ;二是在诗歌技法上 ,注重布局 ,讲求章法 ,即将散文章法引入诗中 ,惯用“逆起法” ,在意念、意象安排上讲求逻辑严密、腾挪跌宕 ,从而使诗更富有表现力 ,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三是在语言上化腐为新、点铁成金。这是其诗追求艺术美的一种标志 ,也是其诗创新风格的又一重要表现 ,并非“剽窃古人”。因而 ,黄庭坚是诗歌史上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诗人 ,其独创的表现手法、语言技巧对“江西诗派”乃至宋诗的发展都起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到的“中的”的概念 ,是从诗歌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和丰满的诗歌理论。它有三方面的主要内涵 :“中的”的艺术目的是诗之意味 ;艺术表现为含蓄和情真 ;艺术手段为因情造文。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学中,"诗可以群"与"诗可以怨"是很难分开的。"怨"是诗人以文学为手段来进行政治实践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群"的价值伦理,但它受到"止乎礼"的限制,"群怨俱宜"正是这种态度在美学上的表现。而到了晚清,"怨"彻底从"礼"的束缚中暴发出来,以"革命"的激进方式介入到政治实践当中。"革命"成为一种激进的美学态度,而新文学的精神正是那种激进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9.
莫砺锋教授的《莫砺锋诗话》突破了传统诗词研究专著的局限性,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熔铸其中,使古典诗词穿越时空,沁入到当代人的心灵中,使诗词焕发出活泼的生命力,读来亲切而有感染力,达到一种"人诗合一"的境界。这种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方法使古典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播,使古典诗词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20.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