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货辞典》崔岱远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本书精选80余篇散文详述上百道大菜小吃,饱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情,是"吃货"不可错过的活色生香的"文化辞典"。美食与美文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凡大文学家往往也是美食家,无论是留下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的苏轼,还是写下一本《随园食单》的袁枚,抑或是写下一本《大仲马美食词典》的大仲马,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2.
王彩红 《编辑之友》2012,(8):114-116
学者们多关注袁枚诗歌创作方面的研究,但他的《随园食单》所体现的编辑学思想也十分丰富,该书在中国食谱编纂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选题、结构安排、材料选取、编辑加工、编辑主体性发挥几个方面,分析《随园食单》的编纂特色。这些对于今天的图书编纂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枚于乾隆十三年(1748)秋以三百两银子购得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随园(《随园诗话》卷五)。关于随园的旧主,袁枚于《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记云: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又,《随园记》亦记云: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缭垣牖,构堂皇,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由上引可见随园旧主为隋公。所谓隋公名隋赫德,他于康熙年间接任曹为江宁织造,在小仓山之北构建了因其姓氏而名为隋…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堪称“多面手”. 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他每到一处不食会议餐,而是专走小街偏巷,品尝地方风味的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拌菠菜、拌干丝、烧小萝卜、塞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文人爱美食,古来有之,但懂美食,且能食出心得这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达到的了.汪曾祺深知美食三昧,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晴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5.
近读清人袁枚著作,发现这位才子,常以饮食之道论诗文,或以诗文之道论饮食,盖诗文大家亦一老饕也,乃证昔放翁言“功夫在诗外”,而习诗文“世事洞明皆学问”,“功夫”无所不在。札记数则,以飨读者。不广尝则脾困袁枚在笔记小说《新齐谐》(即《子不语》)序中自称:“余生平寡嗜好……文史外无以自娱”。说得太谦虚了,不说别的,他的《随园食单》专记菜谱,难道不是嗜好使然?这篇序中还有一段话:“……嗜味者餍八珍矣,而不广尝夫蚔醢、葵菹,则脾  相似文献   

6.
《酒中趣》     
对于《酒中趣》的作者青木正儿先生①,我只有一次曾荣幸地得见其风采,当时是在一个谈话会上,他正在谈论《随园食单》(只是那时我对该书全无兴趣,他所说的内容一点儿都不记得了,很遗憾),不妨说我与这位。动仪已久的老师没有什么个别交往,连酒席作陪的机会也不曾有过。然而只要看一看这本书便会了解先生的酒品高雅。例如,其中题为《饮酒之法》的一文说:“喝酒虽不至于会扰乱家庭的平和,但不受家庭欢迎的情形却很多,这样最为不好。作为酒徒,必须留心去做受家庭欢迎的事。”这首先出乎广大酒徒的意外,可能先生自己有过给人添麻烦…  相似文献   

7.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生活励志     
遍地炊烟巴陵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78-7-300-20029-32014-10 30.00味是美食本身的味道和散发出来的气息,也是作者通过美食所挖掘和察觉的地域人文;品是美食家的一种行为方式,表现出他的闲情逸致和学识素养。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个"味"字既是作者的食旅之获,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一个"品"字既是作者的尝食素质,也是文章的  相似文献   

9.
清朝名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鹤壁市工商银行营业部,1988年开始给10名报道人员每人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为了充分发挥这本辅导写作刊物的指导作用,成立了读刊用刊小组,建立了读刊用刊制度,专门印制了读刊用刊登记表,随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并发给报道人员。要求读刊用刊组成员每月填写“你最喜欢的小栏目”、“最喜欢的文章”、“受到何种启示”、“有什么收获”等栏目,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23,(7):96-97
<正>本系列分为《明清饮食:艺术食器·庖厨智慧》《明清饮食:御膳·宴饮·日常食俗》《明清饮食:厨师·食贩·美食家》《明清饮食:从食自然到知风味》,作者在小说、笔记、诗词、曲艺等通俗文学样式中发掘线索,与明清社会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在字里行间再现明清饮食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12.
兰台交响曲     
200多年前,清代诗人袁枚筑园小仓山,取名“随园”.一部《随园诗话》让随园名扬四海.1958年,江苏省档案馆成立,六次变革,四易其址,落户随园. 58个春秋冬夏,58年风雨沧桑.一代代档案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初心不改,铸就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伟业.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元素.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美食节目也有了自己的专业频道,中华美食频道、美国美食频道、西班牙美食频道和亚洲美食频道这世界四大美食频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青岛电视台如今也有了《健康新食代》、《美娱来了》、《大小S爱厨房》等美食节目.  相似文献   

14.
《风味原产地》系列美食纪录片作为成功“风味”IP,在成功记录了潮汕、云南、甘肃的代表性美食地图之后,将镜头对准了西南地区美食的沧海遗珠、深藏不露的小吃天堂——贵阳。本文将通过大众化的小人物叙事视角探究《风味原产地·贵阳》受欢迎的因素,从影视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这部纪录片的选题选材、脚本创立、悬念设置、故事节奏、叙事艺术元素等方面的叙事方式,为造就“爽爽的贵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如何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大学问家袁枚(1716—1797),诗、文俱臻高峰,著有《随园全书》,享盛名50年。他在江宁城西小仓山建造了一所别墅,名“随园”,故址在今南京市北。在随园内的一处书斋挂了一副对联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见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下联出自《左传》昭十二年。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传说中的我国最古书籍,谁也没有见过,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这些书,只是伪《孔安国尚书序》曾经提到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袁枚如此标榜自己,未免有些自负自傲,自吹自擂。  相似文献   

16.
梁娟 《视听界》2007,(3):62-63
电视美食节目是一个投资小、影响大、收益高的项目。节目以美食为载体,以服务为表现形式,将饮食文化、实用信息、生活情趣、健康安全等元素有机融合,可以满足观众的各种收视需求。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同样的,要想做出广受欢迎的电视美食节目,就必须扎根群众,“‘食’以民为本”,走出一条平民化路线。  相似文献   

17.
刘越 《中国广播》2006,(11):67-67
《美食娱乐街》是陕西延安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1月开办的一档以介绍延安的饮食、饭店及娱乐场所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性栏目,每天17:00~18:00播出。《美食娱乐街》以介绍延安的美食、饭店及娱乐场所为主要内容。下设“嘉宾谈美食”、“精品推荐”、“主妇厨房”、“美食小贴士”、“风味也留香”等五个子栏目:“嘉宾谈美食”:每天请一位嘉宾做客直播室,介绍自己喜欢的饮食及其特色、地址,要求每天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3,(7):122-123
<正>本书以“四季养生”理论为依据,涵盖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神农本草经》等多部经典中医药古籍的内容,按季节为读者推荐宜食的中草药茶饮,让传统中草药焕发新活力,也让茶香书香伴随读者走过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19.
以题材及其在本地的播放热度为标准,筛选出三部美食题材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中)、《一起用餐吧》(韩)和《孤独的美食家》(日),并且依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理论,分别从符号、英雄、仪式以及价值观四个方向出发,将东亚三国美食有关的剧集进行了深入符号学层面的解读,从画面、语言乃至影视风格、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对比。力图探寻东亚三国三部题材相似的电视节目拍摄者是如何为我们展开及表述这一题材,并由此深入探寻中日韩三国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索拉  杨昕 《大观周刊》2006,(25):14-14
第一任“昆视仁爱活力俪人”新鲜出炉啦 生日:1987年10月12日 身高:1.6米 体重:41公斤 爱好:足球(热爱巴西队和罗纳尔迪尼奥),看电影,泡温泉,打羽毛球,爬山,烧烤…… 最喜欢的歌曲:《下一站天后》 最喜欢的电影:《千与千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