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世忠 《收藏界》2010,(5):76-77
青花釉里红,顾名思义就是集釉下青花与釉里红于一炉,一次烧成、两种呈色的特殊瓷器品种。据有关资料记载,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明初始见成熟。宣德以后,趋于衰落并逐步淡出。清康熙重新恢复,雍正、乾隆两朝达到巅峰。釉里红烧造工艺与青花瓷大致类同,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即在素胎上绘制纹饰,然后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二者虽同属高温釉下品种,  相似文献   

2.
康熙晚期.釉下彩突破了传统青花与釉里红两色的格局,发明了釉下白彩和淡青彩,并成功地饰于同一器物上。这种新出现的装饰技法,俗称为釉里三色。康熙釉里三色,是以素白坯为地,用竹刀先刻划出主题纹饰轮廓后,再根据需要在纹饰上填绘铜红色料与钻料着色的釉里红、青花;豆青为铁料呈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康熙釉里三色,由于采用了胎  相似文献   

3.
冯小琦 《收藏界》2013,(1):44-51
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以来,到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彩瓷品种。一、彩瓷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都是单色釉,有青釉、黑釉瓷器,到三国时期出现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绘羽人图壶,釉下绘有褐彩纹饰。唐宋时期是中国彩瓷的发展时期,除南方地区的越窑、长沙窑为代表的青釉褐彩、青釉褐绿彩以外,由于北方瓷业迅速兴起,出现白釉绿彩、白釉黑  相似文献   

4.
刘金成 《收藏》2006,(3):48-50
历来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倾倒,这主要取决于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以钻、铜着色剂为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但是,我们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同时,要以平常心态去正确认知它,否则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5.
曹淦源 《收藏界》2010,(4):58-62
一、引言 元代景德镇瓷苑培育出釉里红和青花两株奇葩。釉里红是用铜氧化物为着色剂,在器物坯胎上彩绘纹样,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相似文献   

6.
朱裕平 《收藏》2006,(12):70-74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的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7.
2000年第7期第8页《釉上彩与釉下彩》一文的内容不完全正确,除这两种釉彩外,还有一种既采用釉上彩又采用釉下彩烧制的复合瓷器,称为“逗彩”或“斗彩”。“青花加彩”意为釉上的加彩和釉下的青花互逗(斗),称釉上彩不妥,应称为逗彩。“黄釉青花”亦属斗彩。 上海辞书出版社《简明陶瓷词典》:“南京三国(吴)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盖罐是我国最早的釉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7,(4)
正明清时期瓷器品种增多,烧造技术纯熟,达到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高峰,专供宫廷和官府使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更是精巧富丽,极尽奢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览展出的明清官窑瓷器既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彩绘瓷器、也有白、红、黄、青、篮等单色釉瓷器、充分展示了明清官窑瓷器的艺术水平。其中,展出的22件单色釉瓷器极具观赏价值,它们的缤纷瑰丽,纯净典雅,以其天然韵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9.
张潘豪 《收藏界》2011,(8):58-59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的温度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钴料在釉下呈现出蓝色,习惯上被称为"青花"。  相似文献   

10.
漏彩通常是指瓷器作品已完成釉下色地(如钴蓝釉或乌金釉),或釉下彩(如青花淡描主体纹饰轮廓线)的烧制,但未添绘釉上彩绘即投放市场的现象。由于流传于世的漏彩器并不多见,即使有所见也往往被视为单色釉或青花品种,故历来有关漏彩的文字也较少。有见及此,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较为典型的出土器或传世品,谈谈自己初步的心得。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关例证大多只是根据有限的平面图片资料进行直接的观察,而非立体的感觉,错漏之处故亦在所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搜寻中国象棋古棋具中,偶然结识陶瓷研究家浙江陈先生,陈先生家藏一副元代青花、釉里红棋子(蓝方青花、红方釉里红,全副完整,见照片1)。经我们共同研究认为该棋子在国内乃是首例,对于研究元代象棋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说一说元代青花瓷。众所周知,元代青花研究的奠基人是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助理波普先生(JOHN ALEXANDER POPE)。 1952年,他发表的《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一组中国瓷器》,把传世的中国早期青花瓷器中的14世纪青花(即元青花)辨认了出来,从此元…  相似文献   

12.
吴艺娟  陈国珠  杨美双 《收藏》2012,(11):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邵玉兰 《收藏》2011,(6):78-81
青花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绘瓷品种之一,由宋金红绿彩瓷发展而来。青花五彩为宣德时期创烧,嘉靖、万历时期盛行,到清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烧造达到顶峰。青花五彩是在已高温烧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釉下青花与多种金属为着色剂的釉上彩料绘制图案花纹.  相似文献   

14.
王志军 《收藏》2013,(15):94-98
绞胎瓷器让我心仪已久,更多的原因是朋友在1992年时花了100元钱在北京后海小花园花鸟鱼虫市场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盘和一个陶罐。洗干净让我欣赏时,我发现以60元买的青花缠枝莲纹盘是当年景德镇烧制的仿宣德青花瓷器;花40元买的陶罐身上的纹饰似瘿子木般行云流水,通体施透明釉,积釉处闪黄绿色。找出《中国陶瓷史》逐章比对器型,发现是唐代晚期烧制的绞胎瓷罐。如此的收藏机遇令人神往,为此我还  相似文献   

15.
正鼻烟是舶来品,但鼻烟壶却是中国人发明。明代时,鼻烟从国外流入我国。到了清代,吸食鼻烟流行,科尔沁蒙古部与满清世代联姻,于是吸食鼻烟、欣赏烟壶的新时尚迅速传播到科尔沁草原。乾隆中期,鼻烟壶制作艺术达到巅峰,玉石、玛瑙、翡翠、琉璃、陶瓷等材质纷杂;琢碾、彩绘、内画、雕漆等工艺变化无穷;扇形、方形、葫芦形、瓶形、荷包形、桃形、人物形等式样繁多。值得一提的是,青花加紫,俗称"青花釉里红",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又增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1,(8):13
青花,极雅的名字。承载着中国艺术品的气质和灵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它不含任何"舶来"元素,似"丹青"、似"梨园"、似"诗经"……瓷器(CHINA)代表中国,青花代表瓷器。大凡国礼、天价瓷无不出自青花瓷。青花属釉下彩,经高温还原氧化钴图案一次烧成,烧成后呈蓝色。之所以收藏界较少经典的青花瓷就是因为其烧制过程中变数极大,一窑出来仅有几件青花发色纯正,大多为废品。矾红是传统官窑中的釉上彩,属皇帝御用色。青花矾红瓷器须两次窑烧,成品率不足10%。  相似文献   

17.
雨岚 《收藏界》2012,(3):61-62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自从元代成熟以来,就广受中外消费者的欢迎,而将青花装饰工艺与其他釉下或釉上装饰方法结合一体也一直是制瓷工匠们探索的内容之一,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与青花有关的瓷器品种。  相似文献   

18.
吴艺娟  杨美双 《收藏》2012,(6):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钻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钻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3,(3):176-176
海内外收藏家们苦苦寻求的柴窑是那些由黄山松柴烧制的高温釉下彩瓷器,主要有颜色釉、青花、白瓷等,这些明、清官窑器早已身价数百万、教千万,是每一位藏家梦寐以求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余家栋 《收藏》2006,(5):63-63
青花属釉下彩,青花之美首先是青色的美,这种青色带给人们一种幽雅、明快和高尚的感觉。蓝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多且又美好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