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人类的历史;而记者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既用行动在创造历史,又以其特殊的职业书写了"今天的历史".在高等教育改革、转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21世纪,作为高校校报工作者,更有义务与时俱进,发挥"今日历史"的书写人职能,以历史的责任感来办好校报.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主席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努力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加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作为"现实的人"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即以"民生"为本.民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要从一定的历史境遇出发作具体分析.民生的根本是利益,因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说到底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就要将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的要求与当下条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要使广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要讲好讲深讲透"三个选择",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即: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进行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身是什么;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感染病,使人民的生命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受到严峻的考验.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作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临危不惧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夙夜在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对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重要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其次,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响应;第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制度以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宗旨,人民拥护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中将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讲述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根本性的任务而斗争的历史.提高教学水平,教材建设是前提,教师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内在的与时俱进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和积极有为的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三个代表"作为在新时期对我党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成功总结,既是对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在理论思维层面的重新把握,也是我党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优良传统的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新的奉献.其所承当的先进性是以全球化的和平进步为目的的国家与民族的全面振兴,是超越以往时代的具有深厚经济内涵的,而不是单纯的主观愿望.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三个代表"既是我们的"原则基础",而同时更应是我们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七一"讲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这集中体现在:把坚持群众观点看成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强调要细心研究和正确看待群众利益,并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王乃圣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5):16-19,1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远见卓识的前瞻思维,而且还积极继承、吸收了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其价值取向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本性,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经济基础是一种制度化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它必须也只能按照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战略意图和远大理想的基本走向来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整体观和基本视野.社会形态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又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标示社会不同质态的概念;它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命题中的"历史"是指"历史的进步状态","创造"是指比之前人造就了对历史进步有价值的新贡献,"人民群众"作为政治范畴是依一定历史条件而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14.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性质的实质所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在世纪转换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但直到马克思才赋予这一古语以全新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确定为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由他所开创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是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重要形成机制,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是否赞成、拥护作为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体现了价值标准的人民性; 不拘一格选人才正是邓小平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6.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党领导人民探索的带有根本性并且始终影响教育工作全局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党性,是教育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充分体现;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是"坚持理论创新"的充分体现.回顾党的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变化,对我们具有深刻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汉字革命"与"民主"话语演变有着深刻的渊源,一部现代语文改革史就是一部现代民主话语发生史.晚清文改运动中的"民主"话语具有双重性:既包含君臣结构中的"臣民"意涵,也含有现代"公民"意识;五四时期的"民主"含义相当含混,既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成分,也有无产阶级"民主"之意;1930年代的语文运动使"民主"话语强调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历史主人的民主文化秩序,突出无产阶级属性;抗战至建国前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鼎足而立,"民主"话语的涵义十分驳杂.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的重要特征就是突出民主的"人民"属性.通过考察"民主"这一复杂历史文本从晚清到1940年代在语文改革中的语义变迁,可以证明百年语文变革的历史动因和不同时期"民主"的不同诉求.在这场话语实践中,单向度向人民大众倾斜的语文实践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充足的历史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理论误区和实践偏颇.  相似文献   

18.
本届政府是以"亲民"为显著特征的.自从温家宝总理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的执政方针以来,国家政府各主管部门和各地各级政府贯彻国务院的方针,以人民是否满意为衡量尺度,提出了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目标.教育部门亦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等鲜明的口号.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办的,让人民满意本应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分内的事情,这次提出来,可以说是"返璞归真"了,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走出理论误区,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的理论结晶;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奋斗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20.
"两个务必"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成功实现新的历史转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柱石,是中国共产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是走向新世纪的党魂、民魂.弘扬"两个务必"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使命,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保持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惟有让"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才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