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术界已多有讨论康德、柏格森等西方哲学家对张君劢“科玄论战”的影响,而论战期间来华讲学并与张君劢有密切交往的另一位哲学家——杜里舒其影响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①本文主要探讨德国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对玄学派主将张君劢进行“科玄论战”的具体影响,以更深入剖析张君劢论战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吸取了杜里舒的“自由意志”、进化论、形而上学等思想与经历。  相似文献   

2.
从“科玄论战”到“良知自我坎陷”李翔海一1923年2月14日,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其时,继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宣告“欧州科学万能的迷梦已经破产”之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  相似文献   

3.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学问家和政治家。就学术方面而言,他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大和燕大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挑起者和1958年现代新儒家《文化宣言》的发起人.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从政治方面来看,他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旧政协代表,起草过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但长期以来,由于张君劢曾支持国民党内战,被共产党宣布为最后一名战犯,人们对他学术一面,特别是1923的“人生观论战”研究较多,而对他的政治一面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在当时他的政治活动比他的学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丁文江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曾先后参与创办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学会等中国最早的一批科研机构;他又与张君劢共同挑起“科玄论战”。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他都不愧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派的旗手。丁文江在中国科学文化启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科学思想既有时代性,又有独特性。他为中国科学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张君劢七十寿庆之时,弁宗山曾具文论道:“对于民主建国的政治意识,一生信守而不渝,梁任公而外,惟张君劢能之……”。①是言不免过誉。但我们也须承认,张君劢在其一生之中,对其向往的民主政治是孜孜以求的,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亦可谓独树一帜,在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一) 1887年,张君劢生于上海嘉定县城。童年入洋学堂时即对政治学理发生兴趣。1906年被派日本留学,旋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膜拜西方民主政治。同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详细介绍议院政治,并追随梁启超等从事立  相似文献   

6.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等方面,以期检视其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及其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初所发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关系到不少心理学问题的争论,其中自由意志和因果律是为一个焦点问题。张君劢作为玄学派的代表对这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使这场争论在心理学之域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科玄”论战中,吴稚晖较独特地提出引入西方的“新”道德,来取代传统的“旧”道德,并把道德作为证判化优劣的标准,这种观点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从旧学中跋涉出来的吴稚晖窥视到了中国伦理化中的劣性,另一方面,也是对论战中张君劢崇尚的宋明理学“精神明”的矫枉过正,但由于他否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所以他的反传统的道德取舍只能是一种非理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并非科学与玄学本身之间的论争,其实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争论。此次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运用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马克思主义者介入后,揭露了科、玄双方所共有的唯心主义实质,具体分析了这一论战的性质,较为正确的阐述了决定人生观的因素、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等,使使论战进入更高的层次,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游走于学问与政治之间,是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张君劢的宪政思想有一个前后演变钧发展过程,抗战胜利后,他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而他所说的民主是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统一。本文着重阐述抗战胜利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力求分析出张君劢在抗战胜利后选择的政治路线与时代背景及他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1.
林红明  许建刚 《天中学刊》2007,22(1):99-101
20世纪30年代,张君劢是中间势力的代表,是中间路线的积极倡导者。1938年他系统地阐述修正的民主政治,标志着其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他提出的修正方案主要内容为:组织举国一致的政府、加强行政权力、建立文官制度、加强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张君劢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是由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张君劢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位较多地介入现实政治的思想人物,曾被称为“宪法之父”,又列名于“现代新儒家”。但是以往学术界并未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而又实事求是的研究。此文对这一状况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作了历史的回顾和分析,对海峡两岸学界所提出的一些不同观点作了比较性的介绍和扼要评论,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他注重民族意识的培养,以德智兼修为教育宗旨,以中西融合为教育方针,并身体力行重建儒家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拟对张君劢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厘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探索发展进程中,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是继五四之后又一场关涉对中西方文化不同认识和抉择的学术思想论战。笔者认为在学术层次上科学派虽然取得优势,但在哲学层面上科学与玄学的认识论相互对峙,不容相互代替;科玄论战的实质依然是中国学术思想界面对西学东渐问题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分歧,这场论战展现的是东西方不同人生信仰的操持及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论战,即“科学与玄学”之争。在这场论战中,“科学派”提出了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即哲学科学化的自然史观。这虽然基本上属于庸俗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对“玄学派”所依据的柏格森的非理性哲学有一定的否定作用。由于科玄两派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功能问题,对“科学派”来说,哲学科学化乃是科学精神深化的体现,带有明显的近代哲学色彩。但因其哲学基础的薄弱,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本文试对“科学派”的宇宙观即自然史观作些简要探讨与分析。11923年春,张君励在清华大学作了题…  相似文献   

16.
张君劢(Carsun Chang,1887—1969),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是张君劢生平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字,  相似文献   

17.
斗,也有后起之秀。新文化领袖之一的胡适显然站在科学派一边,并成为科学派主将;而梁启超似乎以中立身份出现,但明显倾向玄学派,成为玄学派阵营盟主。所以有人认为,这次论战其实就是梁启超和胡适之间的对峙。论战一直持续了大半年才鸣锣收兵。年底,上海泰东书局和上海亚东图书馆对论战成果进行了整理,出了两个集子。前者名曰《人生观之论战》由张君劢作序;后者题为《科学与人生观》,由陈独秀和胡适作序,可见,收罗的文章差别不大,但立场迥然不同。由于陈独秀在序言中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对论战的双方进行了评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胡适、张…  相似文献   

18.
张君劢的“德法合一”思想是儒家之德与西方之法的合一。他特别强调,对于民族建国来说,有两个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是法律,即形成一个法治的社会;二是道德,即建立一个公共的伦理道德。前者是法的共同体。后者是道德的共同体。他所要建立的就是一个包含这两方面的民族共同体。要完成民族建国的目标,法治习惯和集体道德都不可或缺,所以,张君劢把法律视为与道德并重的“民族建国之最高原则”之一。但是在德与法的关系上,二者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德法合一是在德的基础上的德法合一,德比法更根本,“德法相辅而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德主法辅而行”。为寻找德与法合一的途径,张君劢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他所论述的文化重建理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民主制度的建立、法治习惯的形成是否可以通过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达到,这成为张君劢同时也是整个传统儒学面临的问题。虽然张君劢努力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他倡导建立新文化来为民主法制的生长培植土壤,并且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的特殊情况,但其“德法合一”论始终未脱离儒家道德本位,致使这种结合仍停留在道德文化层面,并未落实为政治法律事实。若将“德法合一”论还原为“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从中仍可看到传统儒学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贺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同时出是教育家,与冯友兰、牟宗三、张君劢、梁漱溟等人同为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之“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贺麟学贯中西,对介绍西方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这样的文化修养和学术经历,使贺麟的教育思想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乏人类现代文明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张君劢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不断地批评国民党,也反对共产党。过去对张君劢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思想、政治领域,事实上他在新闻事业上也很有见地。是个学型的新闻工作。本力图在新闻真实性、言论自由和言论监督、新闻工作应有的战斗精神、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探索、新闻前瞻性意识等方面对张君劢的新闻思想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