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共“八大“将党的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有着复杂的背景:国际形势的趋于缓和;台湾岛内形势的趋向稳定;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加深;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等等.这种政策调整,孤立和抑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后来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50年代初期的“武力解放台湾”,到50年代中期的“和平解放台湾”,再到80年代的“一国两制”和90年代的八项主张,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祖国统一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建国前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真实意图、中共中央军委解放台湾的意志、人民解放军的技术装备状况三个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因素,认为美国当时并不缺乏控制台湾的成熟政策;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既不是美国可能的干涉,也不是中央军委的决心和意志,而是人民解放军缺乏取胜的技术和装备.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大致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政治与军事并重,以政治为主的过程。从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张用武力解放台湾。从50年代中期至逝世前,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调整为政治与军事并重,以政治为主,今天的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解决两党关系。尽管今日的政策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应是毛泽东对台政策的继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949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残余集团败逃台湾,前途岌岌可危。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迅速侵入台湾并封锁台湾海峡,台湾与大陆分离对峙的局面被迫延续下来。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考虑选择以何种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之大业。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五十年代后半期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以武力方式为主”,和平方针“主要还是作为武力解决的辅助形式”。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基于当时中共领导人对台海形势的认知和把握,和平解决是中共对台政策的合乎逻辑的选择,是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台海危机后,为避免中美在中国领土上的直接对抗,继续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第二次台湾危机后,针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取代了尽快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中关建交后,中共顺应形势的发展,逐渐将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发展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7.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先后进行过三次武力解放台湾的尝试。但是,由于受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三次武力解放台湾的尝试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鉴于台湾形势的变化,在不排除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相似文献   

8.
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逐渐改变建国初期以武力解放为主的对台战略,提出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中共对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和海峡两岸形势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提出的。“和平解放台湾”战略思想的提出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党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进行了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党的对台政策也历经了“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演变,本文对我党对台政策三次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所体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为之探索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经历了由“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演变过程,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真诚愿望。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以及处理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变化过程。中国共产党关于两岸关系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可使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决的根本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强调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突出强调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同时,对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确保了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60年来,两岸由对峙走向和缓,由不接触走向对话,两岸关系已呈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解放台湾方针的历史实践及其他杜达山关键词解放台湾;对台方针;演变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提出了“解放台湾”为口号的对台方针,直到1979年“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邓小平语)为止。在新的解决台湾...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属于恢复国家主权问题的香港和澳门问题已基本解决,属于国家统一问题的台湾问题,就成为世纪交汇点上的中国梦。在此,我想就我党对台湾的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谈一点拙见。我党对台湾政策的形成和演变1949年12月7日,蒋介石反动政府逃往台湾,并以此作为“光复大陆”的基地,从此造成两岸骨肉分离达46年之久。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党的一贯政策。纵观历史,我党对台政策的形成和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79年):坚持“武力”和“和平”的两手策略,但以武力为主,口号是“解…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适时地完成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形成和完善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迈出关键性步伐,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加快和平统一祖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王国永 《天中学刊》2002,17(4):86-9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确定“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是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外部条件;2.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内在依据;3.美蒋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直接动因;4.台湾问题不同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和国共曾有两次合作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周恩来为了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殚精竭虑,辛勤耕耘。在新中国建立后,始终把“解放台湾”、完成祖国完全统一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并适时实现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战略转变,提出了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倡议,从而有力推动了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两位伟人密切合作,洞察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他们的伟大贡献,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铸就了中华民族走向完全统一的辉煌之路,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朝鲜战争后即考虑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并于1954年开始实施第一步,并取得了重大胜利。1958年为惩罚国民党军的骚扰和支援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毛泽东做出了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经过此次斗争,我国粉碎了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在对台湾蒋介石集团的斗争策略上,也开始由军事为主转变为以政治为主,争取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从此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台湾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日益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日同盟找到了新的战略契合点:以美日同盟为基轴,构建“以台制华”的地区安全新机制;依托“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牵制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积极推动对台“实质关系”,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  相似文献   

20.
历史洞察力是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洞悉世界,以历史知识和智慧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一种“内视功”和“预见力”。它包括高效的信息收集能力、犀利的判断力、深刻的感悟力、准确的预见力、独特的创造力等五种主要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洞察力也就打开了学生看历史和世界的“天眼”。现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为例说明培养学生历史洞察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