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徐志摩先生(1896—1931)的诗中,这首《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几乎与《再别康桥》齐名。1924年5月,诗人随泰戈尔访问日本,其间,写有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后收进诗集《志摩的诗》,再版时,诗人删去前十七首,仅存这最后一首。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满蕴激情地摄取了与日本女郎作别的瞬间情境,  相似文献   

2.
宋元之际的遗民诗人郑思肖秉承家学传统,精于诗文,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规模空前的大型题画咏史组诗《一百二十图诗集》借以抒怀言志,尚友古人,表达诗人茕茕孑立的孤寂之情、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诗意栖息的游仙情结、效仿隐逸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3.
林夏 《河南教育》2010,(11):50-50
《在北方》是一本诗集,作者公刘(1927—2003)。 公刘是我读高中时钟情的诗人。20世纪50年代,爱诗的年轻人中少有不知道公刘的。这位边疆军旅诗人,以《卡瓦山组诗》走出云南,蜚声诗坛。公刘的八行体短章,思想明朗,意象新颖,堪称一绝,我们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4.
组诗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坛中.很多大诗人都有经典的组诗集成.其中分为两种类别。一类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杜甫的《秋兴八首》,是集中于同一时期所作。从多个侧面表达诗人对时事的观照.或曲折写出内心万般感慨。另一类如阮籍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则散布于诗人的写作生涯当中,托一时之兴.包诸多事变.可以纵观作者的情怀、品格和思想倾向等。  相似文献   

5.
《文艺报》消息,诗刊社与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联合举办的三个年度诗歌奖项日前评出。大解以组诗《更深的天空》、柯健君以组诗《沾满海腥味的歌唱》、刘福君以组诗《韶山书》获2010年度诗人奖,陈人杰以组诗《仰望星空》、泉子以组诗《秘密的执行者》、敕勒川以组诗《草叶上的海》获2010年度青年诗人奖,周啸天以《玉树》(外二首)、涂运桥以《鹧鸪天·洛阳烈  相似文献   

6.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意象派中心人物。1921年离开意象派并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后离异。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相似文献   

7.
娜夜,女,满族。祖籍辽宁兴城,长于西北,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新闻媒体工作,主编过民刊《大西北诗刊》,任甘肃省文学院专业作家。1980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写作,出版有诗集《回味爱情》《冰唇》《娜夜诗选》《娜夜的诗》《起风了》《睡前书》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天问诗人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等。2005年《娜夜诗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本期我们评读她的新作组诗《倾听之手》。  相似文献   

8.
《海绵的重量》呈现了诗人梅尔的心路历程:童年追忆、都会生活、故乡山水、心灵洗涤、宗教虔诚等,一一在诗歌花园中找到发光显影的位置.梅尔的诗歌记录了她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并试图借诗歌为一己找寻生命的出口.诗集在形式上有短篇也有组诗.诗人用多重记忆的方式建构了诗歌的主题内容,并以生活体验与意象创造诗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爱丽尔》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本文从诗集里的"标题诗"《爱丽尔》的解读入手,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核心形象"爱丽尔"所承载的三重意义,指出其塑造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作者乔装为一个叙述者,在其中潜伏;其次,叙述者不断剥离原有的"自我",否定、扬弃"自我"在社会中的身份;再次,叙事者通过与死亡的亲近完成自我净化,实现跃升和重生。这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神话建构的过程。而延伸的考察也揭示,这一过程也同样反映在诗集中的其他单篇诗歌作品,序列组诗,以及整部诗集的篇目编排之中。"爱丽尔神话"既是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文本神话,也是属于她个人生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在陶渊明诗集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这一方面赏析了《饮酒》诗。对《饮酒》组诗思想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抒发出理想无法实现的忧愤;表达出对黑暗现实和颓靡世风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山水诗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其诗明显与《周易》存有关联并成为诗中的有机部分。谢灵运在继承前人用《易》制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即诗中化用《易》辞,广泛、自如地反映生活各层面;善于化用《易》理组织、结构全诗;抽绎《易》理中与佛、道契合的出世之思,构成谢灵运诗歌创作的主要基调。此特征之形成,与其聪慧禀性、学识修养相关,也与时代风气浸染、家学渊源有关。  相似文献   

12.
邓廷桢作为晚清词坛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璧”。邓氏词学观以“寄意”为中心,求雅,斥艳,推崇白石、玉田的同时,兼采苏、辛,融合两派,从而锻炼出“返虚人浑”词学主张。他的词高朗疏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清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对邓廷桢词学的研究实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努力厘清浙江高僧贯休江西活动轨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贯休学习江西禅宗、宣扬义学、结交师友、创作诗书画等佛教文化活动。贯休在江西的活动,提升了他的禅宗品格,丰富了江西佛教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译诗的好坏,超出了原诗及原语文化的价值,因为译诗只生存在译入文化中,并从译入文化获得其生命的意义。郭沫若信奉以诗译诗,他的译诗总是个性化的,大多重现了原诗的精神、气韵和情绪,这些译诗是当时最深入、最广泛的、最诗情化的,也是自觉而成熟的。从几首译诗的修改揭示郭沫若译诗的目标性和主体性,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冯杰《一窗晚雪》《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为研究对象,以历时性写作和审美变化为轨迹,探讨其现代乡土诗艺术特质:从北中原意象到中国意象,从乡土诗歌传承到现代精神的探索,从民间文化到传统文化的写意袁征,体现其对现代乡土诗狭窄格局的突破;荷花象征体系与现代诗境的开拓等体现了其诗歌运思模式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心理经过了从孤独意识→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纯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推动他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冲突越尖锐,诗人从乐观心理发展为执着追求的悲剧心理,再到迷惘、颓废、彻底绝望的死亡心理,成为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侠的思想行为精神意识品质等,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处世济世之道的自然体现.辛弃疾作为一个一心壮志报国却受阻于现实的词人,他的词作大量地表现他渴望实现的人生理想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抱负.构成辛弃疾"词侠"文化范式的是他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及体现在词境词风中的沉郁豪放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陈阳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4):22-24,45
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侠的思想行为精神意识品质等,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处世济世之道的自然体现。辛弃疾作为一个一心壮志报国却受阻于现实的词人,他的词作大量地表现他渴望实现的人生理想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抱负。构成辛弃疾"词侠"文化范式的是他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及体现在词境词风中的沉郁豪放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的密州知州,苏轼对文化的重视必定会对给后人做出良好的榜样。苏轼发挥自己文学创作方面的的特长与优势,坚持自己的诗词创作,与在密州当地和密州之外的同僚与朋友相唱和,形成了密州良好的文化氛围,又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修葺了超然台等多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这都给后人以良好的影响与启示。苏轼用自己的天才与妙笔为密州的山川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密州的社会人文也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苏轼以集大成式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密州、为中国的中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秋节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含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化。苏轼修葺超然台、创作《超然台记》等形成了自己的超然思想,开启了密州超然思想发展的历程,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诸城今天的超然文化。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历程,重点突出其在磨难和贬谪中不失远大抱负和豪迈胸襟,及被贬黄州时游假赤壁,写真文章,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建功立业的志向。文章从欣赏的笔调指出其《大江东去》乃为突出其艺术成就,赞美其语言造诣登峰造极,表现手法不同凡响,怀古言志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