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光建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是白话文翻译第一人。本文介绍了伍光建白话文翻译的主要历史成就:翻译作品类别和数量众多;开创了白话文翻译外国著作的先河;翻译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
伍光建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其翻译作品无论是在翻译数量上,还是翻译质量上都堪称一流,与严复、林纾被翻译界称为民国翻译三巨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通过"东风工程"等项目对新疆出版业给予大力支持和资助,各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翻译作品的编校不同于原创作品的编校工作,编辑在把握文字编辑加工的同时还要把握翻译的准确度。笔者结合这几年的编辑工作实际,谈谈在编辑翻译作品的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一、把好政治关是首要责任翻译作品的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也许很多编辑认为,翻译作品的编辑工作就是策划选题和对文稿的审读、加工整理并使语言文字等规范化。这当然是编辑翻译作品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要认真做好。但是,贯穿这些工作有一条主线,就是要注意其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4.
梁宗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尤其在诗歌的翻译上,他"以质取胜"的翻译宗旨,更是让他走上诗歌翻译高峰。梁宗岱的英文翻译作品并不是十分丰富,但却奠定了中国英文诗歌翻译求"精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翻译在中国翻译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风韵译"及"创作论"给当时的翻译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的翻译作品不但包含外来文化的营养,而且还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韩旭 《今传媒》2022,30(2):82-84
影视剧翻译具有跨文化传播属性,是电影电视剧在全球流通传播的必要条件。但近年来由于网络字幕组的兴起,影视剧翻译被片面地认为仅具有"帮助理解剧情"的功能。若翻译的好,可以帮助作品在译入语国家获得价值传播和文化认同;若翻译的不好,会破坏作品的艺术美感,甚至毁掉作品的口碑,使其在译入语国家产生无效传播,违背了影视剧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本文将从媒介学的视角入手,探讨作为传播媒介,影视剧翻译的功能和目标究竟是什么,为未来我国更多的影视剧译配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与鲁迅、郭沫若等同属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级人物.茅盾的早期文学生涯是从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开始的,他起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致力于向中国民众翻译和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观.茅盾与郑振铎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和翻译专业团体,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中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在散文和文化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译作颇丰,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翻译了莎士比亚300多万字的全部戏剧作品,其坚持的"信、顺"翻译理念,是中国翻译历史上一座不可遗忘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陈凌 《编辑学刊》2002,(6):59-60
最近一直在思考翻译及与之有关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同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这一举措对出版界和翻译工作者所造成的影响.起初这个举措限制了中国出版外国作品的数量,并且由于经济"市场化",翻译出版的通俗文学作品远比纯文学作品要多.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比尔·盖茨的传记要比别的作品,譬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国外对李清照的研究侧重于翻译介绍,对其中意境美极为推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英译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当前李清照诗词作品翻译中的三个问题:由谁翻译;要不要韵体译诗;可采取叶维廉的"正向叠景"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1.
沈春华 《青年记者》2016,(32):34-35
传统译论下对新闻翻译的研究,多数停留在文本层面的技巧探讨上,忽视了"超文本"因素对新闻翻译的制约和操纵.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传统译论下"忠实"的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上世纪80年代初期,勒菲弗尔在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品的英译,在该文中提出了"折射"(Refraction)概念,指出"折射"就是为适应不同读者对作品进行改变.80年代中期,他又将"折射"变成"改写"(Rewriting).①《国际新闻翻译》(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一书的作者比尔莎和巴斯奈特(Bielsa & Bassnett)对该理论大加赞赏,认为它为新闻翻译带来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朱生豪是我国较早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一生爱好诗歌、戏剧文学,将几乎全部翻译精力都用在了莎氏戏剧的翻译上。朱生豪在艰苦的环境中翻译了30余部莎氏戏剧作品,完成了中国翻译界百年来最艰巨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后,中国翻译界在介绍国外作品的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路线和方法的对立,并进而引发了对于翻译理论的第一次大讨论。其中以鲁迅和梁实秋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方法的论战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末直到"文革"前夕,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周作人有过频繁的联系.1952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向周作人组稿,请他翻译希腊及日本古典文学作品.1958年11月,出版社指派我负责日本文学的组稿、翻译工作,同时,向我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约周作人及钱稻荪二位翻译别人不能胜任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时,他们在出版社算是编制外的特约译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非洲文学的翻译和引入近百年之久,并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之后出现过翻译出版小高峰,但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翻译出版的持续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呈现总体较为零散、单一和薄弱的特点.非洲文学中国化的现状既是由非洲文学本身的语言多元和文学现状所决定,也受到中国文学翻译界对其观念偏颇所局限.非洲文学在造成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世界文学版图重要单元认知遮蔽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与"第三世界"文学的翻译出版交流提供了一个未来可深入开垦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6.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31):7
正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翻译与推广很重要《今晚报》报道:中国作家进入国际视野,译介是必须的门槛。"作家的创作风格会影响他们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比如贾平凹《秦腔》中民族性乡土性的语言特点,翻译之后很多东西就丢掉了,只剩下了一堆鸡毛蒜皮的语言。王安忆的《长恨歌》翻译的时候也比较难。相对来说,莫言和余华作品的  相似文献   

17.
在韩国,"韩国文学翻译院"的主要职责是,围绕向世界广泛传播韩国文学的宗旨,开展各项事业.其中之一,就是组织"海外新人翻译家翻译竞赛"的活动.这项活动在2011年的具体内容是,把韩国作家キム·スム的作品《谁也不回家的夜晚》,分别翻译成翻译者所属的母语:或英语或德语或法语或日语或汉语等,然后根据翻译作品质量,分别选出各个语种最优秀的翻译者为获奖者.  相似文献   

18.
梅绍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英美文学学作品翻译家、戏剧家、作家,早年毕于北京燕京大学,他翻译了众多国外文学作品,并在国内取得了很大的影响.梅绍武在中国翻译界的特色就是对英美戏剧文学作品的翻译及其理论作品研究.梅绍武喜欢用北京语句及语来翻译作品中的人物台词,非常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曾获得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的汤永宽,在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出版行业中辛勤工作数十载,孜孜不倦向中国读者译介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的进步与繁荣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相似文献   

20.
7月4日,"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三批扶持出版作品正在密集筹备中。经过前两批的出版,自治区作家协会与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第三批扶持作品的出版,组委会完善环节、严格程序、确保质量,挑选更具针对性。在作家、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