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针刺、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痉挛型脑瘫儿童接受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痉挛型脑瘫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导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我校虽然针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开展了运动功能、姿势矫正、沟通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手眼协调能力训练方面一直没有适切的训练项目,致使训练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穿衣服扣不上纽扣、穿鞋系不上鞋带、抓握细小物品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痉挛型脑瘫儿童日常学习生活,为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故把痉挛型脑瘫儿童手眼协调能力训练确定为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对1例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P)的患儿,在家长参与下进行了康复训练。在对该患儿各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强调家长参与(在家中坚持治疗),进行了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通过12个月的训练,患儿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是脑瘫运动康复中不容忽视的主要护理和治疗措施之一,其护理是康复护士和家长的共同康复任务.脑瘫患儿的康复过程是漫长的,需要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运动和康复,需要家庭的护理支持,才能保证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探讨引导式康复训练在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质量中的价值。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在莆田市儿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的脑瘫儿童162例,按康复训练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儿84例,对照组患儿78例,对治疗组患儿行引导式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训练,记录比较两组患儿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差异。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前,两组患儿社会适应能力、自理动作、言语功能、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得分无明显差别,训练后,两组患儿的上述维度得分均较训练前增高,且治疗组增高更明显。结果表明,引导式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推拿及运动疗法干预,对脑瘫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肌张力、肌力、关节角度(ROM)四项指标的变化,以此为依据讨论分析推拿配合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推拿及运动疗法干预后脑瘫儿童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说明该疗法对脑瘫儿童具有一定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课堂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个案的康复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一名在特教学校就读的痉挛性脑瘫个案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的课堂康复训练,比对训练前后的康复效果并分析。结果:经过课堂康复训练,个案的现有能力提高,异常肌张力改善不明显。结论:课堂康复训练能提高痉挛性脑瘫个案的现有能力。对个案的异常肌张力改善不明显,这可能与个案的年龄较大,课堂康复训练密度不够,以及家庭康复跟不上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对一例学龄期脑瘫儿童开展的运动康复训练中,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据此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并分阶段予以实施。训练后,该儿童在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取得明显改善,表明运动疗法在治疗学龄期脑瘫儿童的肢体功能障碍、矫正运动姿势异常、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其社会参与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瘫痪侧上肢屈肘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瘫痪上肢屈肘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磁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选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肌张力分级进行评估,选用表面肌电仪检测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对痉挛情况进行判断,选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Ashworth分级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患者肱二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上述疗效指标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更有效地减轻脑卒中后瘫痪肢体上肢屈肘肌痉挛,并且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营养干预联合跌倒教育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96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营养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跌倒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肢肌力[5次坐立试验(FTSTS)时间]、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分析干预6个月时两组运动情况[老年糖尿病特异性运动锻炼问卷(SEQ-SDM)]及跌倒率差异。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FPG、HbA1c水平及FTSTS时间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EQ-SDM运动知识、运动意愿、运动行为、专业支持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社会支持维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内,观察组跌倒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干预联合跌倒教育可有效减少老年T2DM患者跌倒率并改善其运动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近十年来国内脑瘫患儿的评估文献进行研究,探讨了脑瘫患儿运动康复疗效评估的现状。研究表明,评估对象集中在学龄前期脑瘫儿童,且多为痉挛型脑瘫,评估模式多样化,重视评估量表的检验,呈现多领域相结合的特征。最后,从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模式的健全、全方位康复模式的建构以及研究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一例脑瘫儿童为个案,对其进行以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探索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训练后,案主在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结果表明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有效;动作技能训练是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口腔功能训练能有效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训练要和认知训练相结合,后者能提高脑瘫儿童的语言理解力,进而加速其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13.
脑瘫儿童入学前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脑性瘫痪儿童早期的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问题。结果发现,脑瘫儿童的早期生活、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状况亟待改善,家庭经济、精神负担沉重,社会支持非常有限;相关的医学诊断、治疗,康复训练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学龄前融合教育相当薄弱,严重制约这些的全面发展。由此得出结论,脑瘫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案,他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社会多系统协同介入,通过教育宣传、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相关法律,逐步构建针对脑瘫儿童的诊断、治疗、康复训练、教育服务和家庭支持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7-15岁脑瘫儿童和普通儿童音调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7- 15岁脑瘫儿童的音调特征,比较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在音调特征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脑瘫儿童的MSF0及FOSD极显著高于普通儿童;(2)普通儿童13岁后的MSF0及FOSD变化很大,变声期13岁左右,脑瘫儿童变声期15岁开始,7-15岁的FOSD变化不大;(3)变声期普通女童的MSF0及FOSD显著高于男童,脑瘫儿童男女间的MSF0及FOSD无显著性差异;(4)手足徐动型瘫儿的MSF0显著高于痉挛型瘫儿和普通儿童,FOSD极显著高于痉挛型瘫儿和普通儿童.  相似文献   

15.
国内脑瘫儿童康复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 ,国内脑瘫儿童的康复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 :研究机构相对增多 ,但又显单一 ;研究队伍相对壮大 ,但教育者没有加入 ;研究对象年龄偏低 ,主要集中于学前脑瘫患儿 ;重医疗康复 ,轻教育康复 ,医教脱节 ;康复疗效评估方法众多 ,但没有统一模式等。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出脑瘫儿童康复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急待解决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瘫儿童的潜能 ,使其能独立地参与、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国内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脑瘫儿童入学率的不断提升,脑瘫学生的教育康复模式的研究已逐渐提上了日程。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十年关于脑瘫学生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目前我国学校采用的学科教学与康复训练整合、康复训练与学科课程交替、学校和康复中心阶段性交替及目标导向性的四种脑瘫学生的教育康复模式;分析了我国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综合化教育康复模式和康复与教育整合的目标导向性教育康复模式将成为脑瘫学生未来教育康复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学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193名学前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等5类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残疾类别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具有差异,其中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儿童的家长;应对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责,其中脑瘫儿童家长的自责压力最大;自责、退避和幻想是影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最主要的因素。建议从出台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支持、积极开展家长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脑瘫儿童入学率的不断攀升,对脑瘫学生教育康复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十年关于脑瘫学生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总结了目前学校所采用的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的四种实践运行模式,即学校"独立"式、学校-家庭"协调"式、学校—康复中心"交替-合作"式、学校—残联"合作"式;分析了我国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四大问题;提出"多层级、跨部门(机构)、多学科、跨专业、跨行业间的生态支持系统"将成为脑瘫学生未来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Six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severe speech impairment took part in a two‐phase longitudinal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The children ranged in age from 5 to 7 years old at data collection time 1 and from nine to 11 years old at data collection time 2. Using a model of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ToM) suggested by Gopnik and Slaughter (1991), the children were tested on a number of tasks requiring (ToM).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hildren with speech impairment follow a normal pattern of development, but with a severe delay compared with children without disabilit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roblems in early 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experience for the group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severe speech impairment.  相似文献   

20.
The responses of 22 physic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to selected items of the Piers‐Harris Self Concept Scale for Children were compared with their mothers’ responses to equivalent items of the 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Children. The direction of the responses, whether children were more or less positive in self‐evaluation than mothers perceived them to. be, was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sex of child, type of school attended, and diagnosis of handicap (cerebral palsy or spina bifida). Only diagnosis of handicap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tendency for children to be either less or more positive in response to the items than their mothers, with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more positive and spina bifida children consistently less positive in direction. Possible explanations are consider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children's views regarding peer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