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洪峰的叙事策略关注读者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得到提示和解释,认识到阅读本身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快乐而轻松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这种"关注读者体验"的叙事策略在小说叙事的创新领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鉴赏视角。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对D.H.劳伦斯所著《虹》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文中指出,作品《虹》不断地变换其叙事情景,在作者叙事情景和人物叙事情景之间进行转换,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富兰克林自传》选取了"民族之父"这一身份为叙事立场与读者展开对话,从叙事文体、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等方面体现出对这一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由间接话语这一叙事技巧,很好地体现了其文本的性别政治主张。一方面,这一叙事策略得以解构男权社会宏大叙事主题,重申女性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这一技巧使读者能够参与文本解读并得出自己对人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本质是叙述故事,因此,叙事艺术就是小说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叙事艺术关涉的其实就是文本与读者交流的艺术.因此,读者通过对小说叙述艺术的分析往往可以实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以詹姆斯·费伦的叙事伦理理论为视角,探讨霍桑《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的故事伦理建构及其重构的效果:实际的读者跟随叙述者和布朗,进入森林的午夜约会,也逐渐进入“作者的读者”角色.一开始,“作者的读者”处于限知的程度,随着叙事进程推进,全知的隐合作者提醒“作者的读者”对不可靠的叙述作出正确判断.故事终了,“作者的读者”明白了布朗夫妻相互欺瞒的秘密,看到了伪善、罪恶对人精神信仰的摧毁,品味隐合作者的讽刺之音.在《小伙子古德蒙·布朗》中,叙述者与受述者、隐合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作者与读者这3组关系对应着小说故事中特殊的“伦理位置”,它们既内部交流,又或平行或交叉地互动,使小说形成了极有复合性的叙事伦理.读者对小说故事进行伦理取位,回应作者的“文本设计”,小说的叙事生命因此彰显.  相似文献   

9.
霍桑在海丝特.白兰出场一章采用了以对话为特征的叙事策略。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叙事模式使读者在探疑解惑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叙事对象的交流。读者进一步接近了作品人物所处的时空和心态,实现了在心理上的认知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保罗·利科曾经说过:"文学是时间的艺术."可见,时间对于小说叙事的重要性.而小说叙事时间的变形又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作品中的时间顺序,使作品产生特殊的叙事效果,体现出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从而使读者转换思考和感受的角度,关注叙事的不同侧面,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本文将用叙事的视角,透过时序的变形,探讨叙事文学中叙事时间为叙事带来的明显的叙事效果上的增强与消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叙事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与生命感受的不同倾向.  相似文献   

11.
语象叙事是文学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由作家视觉镜像思考转化为图像化语词叙事,经读者阅读引起相应图像联想,形成阅读情感意象体悟,使作者表述与读者接受在意识层面实现图文缝合的完整过程.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叙事特征.通过文本细读,考量作品中场景、人物及情节的图像化表述,旨在探讨语象叙事对传递作者创作...  相似文献   

12.
孔波 《班主任》2005,(10):23-24
叙事,原本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领域来的一种方法.简言之,"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邱瑜)教育叙事因对日常教育生活"真相"的逼近与关注,近两年来,受到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及一线教师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认知诗学视阈.论文结合作品的不同叙事视角与读者认知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海明威是如何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创造文本世界而进一步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认知诗学视阈.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理论把叙事看作是读者参与的动态进程,叙事不仅依赖作者的叙事技巧和策略,而且需要读者投入情感认知等才能不断推进。"读者"概念的引入是詹姆斯·费伦与此前W·C·布斯修辞叙事研究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其特色所在。有关"读者"概念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四维度读者观的论述中,但是其对"读者"概念的阐释只能算作一种理想的理论模式,不同读者之间缺乏明晰的界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血有肉的实际读者的差异往往会渗透作用于其他读者身份,二是参与叙事的不同读者身份在具体转化时复杂难辨。  相似文献   

15.
论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小鹂 《文教资料》2008,(19):23-25
<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用来演示后现代叙事理论的一部杰作.卡尔维诺在该书创作中进行形式上的实验与创新,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中嵌入十部不同类型的未完成的小说片断,形成多维叙事视觉的元小说框架.卡尔维诺通过设置作家、读者等一系列人物来展示并讨论作家、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表述了小说阅读与写作理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小说中的小说",即元小说.  相似文献   

16.
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言语行为系统。叙事行为包括真实世界的与虚拟世界的,即作者对读者实施的言语行为与作品中人物之间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应于言语行为三分法,叙事也可分为三个相对应的行为:(1)它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表达了一系列叙事命题,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内行为;(2)它表达出了叙事人(包括作品内人物的言者)的深层交际意图,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外行为;(3)它是作者和读者、作品内人物之间的双重性的双方互动过程,能够引起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的情感共鸣,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后行为。叙事形式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三种,每种形式的言语行为分析图式各不相同。作为一个系统,叙事是由一个个微观言语行为组成的行为序列,在序列中起统领性作用的微观言语行为决定了整个宏观言语行为的核心意图。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作品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对语言教学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若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鲁迅的小说《伤逝》便属于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是采用内部聚焦“讲述”(telling)型的叙事作品.此种叙述方式似乎可以让读者直接从叙事者的语言中得到故事的主题,实际上读者不会真正信赖叙述者尤其是他的情感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夏洛的网》选取天生有缺陷的"人物"威尔伯作为叙事核心、激发了读者的童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E.B.怀特借助"暗示"与"反讽"的叙事手段和对纯真友谊的描写不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同时也折射出人性的愚昧无知,由此也充实了文本的思想内涵。此外,因为E.B.怀特对童趣盎然的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从而也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能获得了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男孩》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的童年自传体小说.本文对《男孩》中的叙事给予修辞性解读,分析其中的人称语法、声音的多重性以及叙事距离在叙事进程中对于读者判断的影响.笔者认为,库切以第三人称他者面目取代经验自我,保持声音的多重,同时控制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目的是为了突显出文本的意义始终处于德里达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47-150
国际畅销小说《荆棘鸟》叙事中读者与叙述者呈现美妙"契约"关系。通过全知叙事、限知叙事和人物视角变化,建立读者-叙述者和读者-人物连结。自由间接话语融合叙述者与人物双重价值体系,无引导性对话使读者与叙述者共观共评。叙述者评价、时间构思和空间标记构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两性关系理想国,女性立场吸引两性平等爱情观读者。读者与叙述者时而疏远,时而亲密,时而共观,时而共评,关系可谓美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