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继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之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给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广播媒体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新兴媒体在对广播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广播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提供了众多机会。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既给广播媒体带来竞争的压力,也给广播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广播媒体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手机报纸的现状与前景——探析报业新平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使之“一花三朵”——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微博等新兴媒体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不断攻城掠地,抢占受众和市场份额,人类已经进入到了全媒体时代。面对当今传媒格局,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挑战,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年来,湖南省株洲市广播电视台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娱乐方式以及收听收看习惯,现代高新技术正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媒体多元化的时代。媒体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使市场竞争将会日益激烈,也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以致广播常常被认为是相对弱势的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发展机会。广播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内这几年广播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媒体多元化时代,广播媒体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广播独特…  相似文献   

5.
现代高新技术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多媒体时代,继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之后,互联网、手机等新的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并且媒体间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广播这一古老的传媒,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不但没有没落,反而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电视曾经是广播的强劲对手,差点儿彻底摧毁了广播.但是,恰恰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使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减少,特别是乘客驾车人数量增加,人群流动性增强,大大提高了对广播的需求和收听率.而现代科技制造出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既是广播的对手,又是广播的盟友,他们不像电视那样具有排他性,而是给广播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这些新媒体不但没有摧毁广播,反而给广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拓展了广播的优势,弥补了广播的不足.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科学技术发展使广播发生的功能性变化,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孙强 《新闻窗》2011,(2):64-64
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演化为传播媒介,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指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又~种理想的新兴媒体,它集网络和电视功能于一体,通过宽带流媒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数字化后传输给用户。  相似文献   

7.
程宝珠 《视听》2016,(11):86-8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开始成为电视媒体传播领域一个相对新鲜的话题,通过整合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新闻等分散的媒体资源,使之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拟从网络电视、媒体微博、手机电视等新兴传播方式解读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分析网络时代电视媒体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媒介形态看媒体移动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传媒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群雄并起。随着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介的广泛应用,媒介整合愈演愈烈。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影片,与手机、无线上网等移动通信工具相互融合,呈现出新的媒介形态如移动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不断向小型化、移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路 《新闻知识》2005,(7):9-11,48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电视不仅要和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进行较量,又要面临来自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同时,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也不断加快其蚕食步伐,此外,还要迎接境外媒体的挑战。那么,电视竞争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王瑞  徐娜  李雁劼 《新闻界》2012,(1):72-73,77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日益成为传媒业瞩目的焦点.体育赛事传播也借助手机媒体,促进了双方的合作共赢.本文探讨了手机媒体促进赛事传播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的背景和思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并日益呈现主流化发展趋势。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创新意义上的革命,而且是一场文化创新意义上的变革。新兴电视媒体延伸和拓展了电视传播的领域,实现了更广泛的受众交流和  相似文献   

12.
当今传媒世界,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化媒体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相当大的人群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媒体。尽管有报告称,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影响仍没有减弱,但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新媒体以其多元化、互动性已经并且还在分流广大受众,对传统媒体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07,(1):42-48
文化消费产品是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的对象,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文化消费产品具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类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类文化消费,信息资讯类文化消费等。媒体文化消费产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其中,广播、电视是服务人群比较广泛、受众接触最频繁的媒体;网络是发展最迅速、有望超过电规的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14.
正手机媒体是具有一定特点的舆论传播工具,怎么利用这些特点,克服手机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和弊端,是现在和未来都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手机多元化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对手机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加强管理势在必行。手机媒体传播特点手机已经成为继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之后的新兴媒体。随着各方面功能的不断进步,手机成为传媒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3G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加速了以手机移动终端等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更迭及各类新兴媒体所承载的应用的开发。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新兴手机媒体,三者均依靠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出版领域占有相应的用户市场。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特性,而后通过比较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所拥有的优势,预测这三者在未来的关系是融合的,而不会是"一家独大"的,出版业将要迎来的是一个时代上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陈瑞华  刘名家 《中国广播》2008,(2):78-78,80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现代高新技术正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媒体多元化的时代,这将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冲击,广播该如何突破创新,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呢?尝试跨媒体传播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3G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加速了以手机移动终端等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更迭及各类新兴媒体所承载的应用的开发.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新兴手机媒体,三者均依靠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出版领域占有相应的用户市场.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特性,而后通过比较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所拥有的优势,预测这三者在未来的关系是融合的,而不会是“一家独大”的,出版业将要迎来的是一个时代上的颠覆.  相似文献   

18.
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又一种全新的媒介载体——手机,已经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已经开始形成一定规模,人们把这一新兴的媒介称为“第五媒体”。我们上网搜索在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就会发现“第五媒体”已经开始初试身手,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4年的南亚海啸、再到2005年伦敦地铁被袭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手机电视,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或数字广播网络,以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上观看电视的服务。这一新的传播方式,既具备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如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同时又融合了新兴媒体互联网的交互性以及数字技术的高质量和大容量。更为重要的是.手机电视对现有的媒介产业格局提出了挑战,它催生出的系列产业,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基于地理和市场渠道的行业分类,  相似文献   

20.
贾影彪 《新闻窗》2009,(3):108-109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的出现。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兴媒体互联网被称为四大媒介。而手机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包括传播迅速及时,传播面广,反馈神速,传播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行为个性化而逐渐被业界认同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