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一、选题依据(一)我国体操运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是我国先进的体育项目之一。我国女、男子体操运动,先后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979年,我国体操运动员告别国际体坛18年后,第一次参加了在美国沃斯堡举行的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嗣后,在1980年第5届世界杯、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1983年第22届锦标赛和刚刚结束的第23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我国体操运动员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国体操运动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国际体操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劲旅。  相似文献   

2.
竞技运动训练就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够取得较高的比赛成绩,最大限度的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但在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普遍退役过早,这对国家、对自己都是一种损失。因此,本文对山西省优秀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进行调查研究,在这项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其他优秀体操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希望通过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利用我国的体操优势,为发展我国的技巧啦啦操运动提供理论支持,更希望届时发展成熟的中国啦啦队在2008年奥运会之际为我奥运健儿助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声像观摩法。研究结果如下:1自由体操与技巧啦啦操有着诸多的相似点,我国应充分发挥体操强国的优势,大力发展我国的竞技啦啦操事业,早日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名次。2发掘和利用退役体操运动员或不出成绩体操运动员的最大价值,使其转型成为竞技啦啦操运动员,减轻国家安排退役运动员的负担。3技巧啦啦操这项综合体操运动在美、日、英等国的学校体育中都得到了广泛和良好的发展,我国应加强研究与推广,使当前萎靡不振的学校体操运动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4.
与国外体操强国相比,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退役年龄小,运动寿命短,严重影响我国女子体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对影响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运动员的伤病、事业心、基本技术的扎实性等是主要因素。对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操运动员选材的科学化,挑选和预测具有发展前途的,能够成为优秀的,并适于该项运动训练的身体条件的运动员,是当今体操训练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对儿童体操运动员的选材做了一些研究。1983年上海体科所温小铁等制定出了我国儿童、少年体操运动员的选材范围(以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十几年来,我国体操运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并跻于世界体操强国之列。尽管如此,也应看到与体育先进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说过去凭着运动员的天赋与才能和教练员的经验与苦干,就能取得满意成绩的话,那么在当代体操技术与理论飞速发展的今天,教练员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训练手段、技术探讨与理论研究等,仍然停留在一般的经验总结;教学训练依然靠最缺乏科学依据的方法进行,以及采取比较落  相似文献   

7.
吊环这一项运动在我国体操运动项目中开展较晚。1954年全国13城市体操比赛才被列为正式项目。随着我国体操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辛勤劳动下,经过刻苦训练,吊环这一项力量性强、协调性和控制能力要求很高的项目,技术水平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现在已成为我国男子体操六项中的强项之一。在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获得了吊环项目的第二和第四名。在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得吊环第一名和第三名。在吊环项目上;目前我国体操运动员的技术现状是:力量性动作强、类型全面、有力量串、有动中有静;先进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操运动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从七十年代起我国体操运动发展进入了最兴旺时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一个高潮。据有关资料统计;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我国体操运动员先后在八次世界大赛中(世界锦标赛四次、世界杯赛三次、奥运会一次)夺的了奖牌61块,其中有金牌27块。像优秀运动员李宁在一九八二年十月的第六届世界杯赛中一举获得六块金牌,创造了体操史上在世界重大比赛中拿金牌最多的纪录。我国体操男队在一九八三年的第二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战胜了苏联队而夺得了男子团体冠军,形成了当今世界体操男子团体冠军主要是中苏之争的局面。我国体操女队  相似文献   

9.
奥运风     
第23届奥运会于1984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山东有4名运动员参加了4个项目的比赛。体操运动员邹利敏获得体操男子团体亚军,为山东获得第一枚奥运奖牌。这届奥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夏季奥运会,本届奥运会与邹利敏一起参赛的另外三名山东运动员是男子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女子铁饼队员焦云香和男篮的王海波。当时在男子体操团体比赛中,邹利敏作为主力队员,获得了团体亚军。其他三名运动员都没有取得奖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市场的初步形成,体操运动员退役后的待遇、就业等矛盾日益尖锐,体操运动员的教育难度也大大增加.因而,加强对现役体操运动员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重要的内容.同时,随着体操运动的飞速发展,体操比赛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越来越难.具有良好的激励运动员的方法,已成为教练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优秀体操运动员血型分布与选材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A、B、O血型系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优秀体操运动员的血型分布与体操项目的关系;体操运动员的气质与血型的关系;血型选材与运动专项能力的关系。对研究结果用统计学检验处理。结论是:血型是由人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与人类从事的运动项目有一定的相关性,B型血型者表现的特性与体操运动员的气质有密切关系;优秀体操运动员的血型多数为B型;尚有部分分布于其它血型。为体操选材及后天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霍尔金娜的成就对我国女子体操训练的几点启示:因材施"训"、辩证施"训";培养运动员始终保持活泼向上的心态;严格控制体重保持良好体形;科学的保护与脱保、力保运动员健康成长;强化艺术训练、加强艺术修养;不断强化运动员的专业思想;努力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方能促进我国女子体操培养与训练最优化,进一步充分发掘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巨大潜力,最大化发挥体操高级人才的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女子体操运动水平及其实力。  相似文献   

13.
王惠莹在1987年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的体操决赛中,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两枚金牌和个人全能银牌。并多次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已成为我国目前颇有发展前途的女子体操运动员之一。回忆她的成长过程,分析她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对体操运动员的选材和基础训练工作. 王惠莹1971年生,从八岁半开始进体操业校(后改为体操运动学校),经过四年的业余训练(1979年11月—1983年9月),又在我市体工大队体操队训练十个月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美国体操运动飞快地发展起来,一些优秀体操运动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像一流的运动员托马斯曾经夺得过单项世界冠军称号。他在22岁时就获得第十九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自由体操冠军和个人全能第六名。在1979年第二十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又取得了男子个人全能第二名和自由体操、单杠两项冠军。捷克体操专家阿·巴兹杰尔曾经在1978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收集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某些训练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场观察2005年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的比赛情况,采用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从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分析我国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对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成绩,为国家一线队伍输送优秀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进行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群众性体育活动,特别是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国际体操运动的发展,从事体操训练的运动员年龄较以前显著小了。在全国不少业余体校中,许多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参加了业余训练。他们中有的进入了我国体操运动的先进行列,成为我国体操运动的后起之秀。为了探讨体操训练对儿童机体的影响,我们从1973年开始先后对北京体育馆业余体校体操班26名女儿童进行了一些医学观察,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冯永 《山西体育科技》2009,29(2):14-17,29
体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竞技运动项目,为了在新世纪继续保持体操强国的地位,科学规划优秀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体系,本文以我国部分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体操运动员选材和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保持中国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男子体操运动员李月久198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获得了自由体操世界冠军。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得了荣誉,提高了我国体操运动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为了今后我国体操运动员在单项、全能、团体比赛中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夺取更多的冠军,本文对李月久获得自由体操世界冠军之首的训练计划制定、动作设想、训练安排、加以总结研究。供同志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运动员是体操运动的后备力量,是体操发展的未来,这支队伍的训练水平如何,将直接决定我国以后的体操水平。我们对2007年全国体操青年锦标赛跳马项目进行了调研,为此项目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体育比赛,一个运动员(队)要想临场发挥水平取得胜利,除了应具备扎实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基础外,还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运动场上,不仅是身体,技战术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就非常重视赛前心理调节,在临近比赛期间,他将约90%的精力用于心理上的准备。我国著名体操教练员张健在总结1983年第二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第一次获得男子团体第一名时说:“的确,若不是童非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经受考验,力挽狂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