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平均地权纲领和耕者有其田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均地权纲领,是否包含着耕者有其田思想?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有人认为,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纲领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在他的前期著作中也找不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他们都重视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土地思想在土地的所有制和实现的途径上各不相同。孙中山主张实现土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毛泽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初期,他引导中国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邓小平土地思想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三位伟人的土地思想各具时代特色,他们对土地问题的探索,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在农民观上,毛泽东的"农民革命动力论”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农民斗争基础论”;在土地问题上,毛泽东丰张开展土地斗争,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杈”、"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种超越,是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无产阶级的领导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多少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斗争的基本社会内容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各个朝代里,农民为了反抗封建剥削的土地占有制,曾举行了多次的几乎震动了全球的革命斗争。排种斗争以太平天国的规模为最大,提出的纲领也更明显,但由于得不到先进的阶级和政党的领导而归于失败。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仍然没有找到实现这一要求的正确路线,只有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成立以后,才为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指出了正确的途徭。“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土地思想是中国的优秀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土地政策时,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从其内容上和农民问题上论述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继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从探索民生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 引发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和重视。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五四”运动后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逐渐发生变化, 利民、为民、重民的思想观念促使他转而认识到, 只有发动、组织和依靠农民力量解决农民自己的问题, 才能最终解决民生问题, 取得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一生不仅致力于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斗争,而且十分重视经济问题。他早年提出的“振农桑”和“地能尽其利”的重农思想,一方面为其以后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的民生主义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其晚年将“平均地权”升华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以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政府是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之后在南京建立起来的。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可是,它却在1930年6月颁布了一个《土地法》,并声称该《土地法》是“国民政府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特依国民党政纲之规定与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这部《土地法》真的是“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吗?真的是依照“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吗?考察国民党政府在土地立法上的言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并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辛亥前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已经形成正式纲领。“平均地权”思想并非简单借用亨利·乔治单一地价税思想,而是企图以单一地价税的土地国有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民,消灭地主。“耕者有其田”是“平均地权”的主旨和核心。“平均地权”并不单指城市土地,也包括了农村土地,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才是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思想,围绕着“平民政权”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前期主张暂缓实行土地国有,后期积极投入“计口授田”活动。虽然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失败了,但这个组织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探索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上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及其理论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解放前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彻底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土地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各种政治势力,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文人学者,纷纷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和主张。本文试图对当时提出的若干种土地主张加以考察评述,从中说明为什么只有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了杨凌区土地流转政策和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提出了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是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全文侧重分析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执政期间 ,为解决土地问题虽提出过若干法规与条例 ,但为何在实践中未能付诸实施 ,而跑到台湾后 ,又为什么能够在那里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 ,通过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先后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但为何在苏区土地分配后 ,曾一度实行土地国有 (公有 ) ,反对农民私有。在农村推行土地变革时 ,大陆与台湾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 ,研究者们在对比中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作者认为应视当时的历史条件 ,依据客观环境的可行性而定 ,不能固定为某一种模式 ,作简单化的例比  相似文献   

16.
钟原 《文教资料》2006,(17):182-18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其中,土地征用就是土地问题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敏感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以及存在的缺陷,并就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7.
农民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邓演达和毛泽东都提出了各自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案。本在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利益三个方面,对邓演达和毛泽东的农民观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关键,要解决它重点在于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土地经营权流转无疑是一条较好的发展途径。然而伴随着经营权流转的提出,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在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动因、效益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流转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根据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着力解决苏区军民的民生问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民生问题思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根据地农民生计的首要任务: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是毛泽东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互助合作是毛泽东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方式:以普...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能否真正地解决农民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反应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本国情况,解决农民问题所作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分析和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解决当前农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