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乾嘉之际的诗坛,中下级官吏诗人群是主要的也是成就最大的创作集团,打破了由台阁诗人主导诗风的状况。这一情形的出现,是古典诗歌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清代诗史自身的重要变化。它不仅揭示了诗歌创作力量核心从庙堂的向下转移,更引发了诗歌内涵、诗歌精神的整体变化,其诗史意义可谓大矣。  相似文献   

2.
顺康之际台阁诗歌的发展对山左诗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山左诗歌在清初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是时代契机下的一次爆发,也是文学自身孕育发展的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试图从台阁诗歌的发展及影响、山左诗歌发展的因素、山左诗歌的发展概况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以进一步说明山左诗歌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以诗文辨体为旗帜,以诗歌音律为主线,以诗歌真情为旨归,就是李东阳诗学体系的三条纲。其《怀麓堂诗话》及其它著述中有关诗论的文字大都为这三条纲所统摄,按照一定的内在的逻辑互相连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乃是为了指导明代中期的诗歌创作,左右诗歌的发展方向。为此,李东阳反思了明朝建立百馀年间,程、朱理学束缚、台阁体后学泛滥的诗歌发展状况;上溯诗歌与乐合一的原始形态,广泛品味、比较唐、宋、元的诗歌创作;对《尚书》、《论语》、《孟子》、《荀子》尤其是《礼记.乐记》、《毛诗序》等儒家早期经典中的诗乐理论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作了认同性的选择和阐释;总结、升华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独特的思考。因而,这是一个以儒家诗学为主体而又折中、融合了诸多审美要素的、既高度重视诗歌的艺术特征更强调诗歌的内容和功能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切实的指导意义的诗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对当时的茶陵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使台阁末流弥漫的诗坛颓靡的景象大有改观,而且对其后的杨慎、公安三袁,以及钱谦益、王士、沈德潜等,皆有所启迪,对"七子派"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明代中叶主流诗风由台阁向复古嬗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台阁体”诗人杨士奇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阁体"是明初一枝独秀、支撑百年的文学形态,杨士奇正是其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内容雍容华贵,艺术手法却平易质朴,集中代表了"台阁体"诗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5.
朱明王朝建立,恢复了汉族统治,理学重新占据了国家统治思想的核心地位。明初处于政治中心的馆阁重臣们身兼文人身份,同时也都是有极高造诣的理学家。理学大昌,对明初台阁体诗学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理学促成了台阁体诗学颂世鸣盛观念的形成;理学对台阁体诗学性情之正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理学促进了明初台阁体诗歌平易冲淡诗风的形成。文章从明初理学对台阁体诗学建构的影响这一角度入手,力图揭示出台阁体诗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6.
查慎行是清代初年诗坛宋诗派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的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山水诗、仕宦诗、唱和诗进行研究,分析其诗歌特色和风格,并对其创新性予以阐述,指出其本人和诗歌在清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透过其诗歌来看其人生经历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查慎行的一生是在性格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与对立中度过的,也正是这种复杂的生活感受和感悟,构成了其特殊的诗心与诗性,其在诗境中的情感,也为人们所认同。他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清代当时宋诗派的最高成就,成为宋诗派的典范,对清代以及近代诗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有关查慎行诗歌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对他诗歌整体的分析也较为薄弱,目前对查慎行诗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其中某一个方面,没有从整体上更好地关照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明前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历来争议颇多。根据宋濂的“台阁文”观念、“台阁文”创作以及台阁体作家对宋濂文学的接受,并结合“台阁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重新审视此论题,可以推断,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受政治身份影响;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前期作家并不推崇宋濂,因而他对“台阁体”的产生只起了间接引导作用。天顺以降,台阁体中、后期作家一致推崇宋濂文章,他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山东出现了庞大的诗人群体,成就卓著。但文学史长期以来对其评价偏低。事实上,明代李攀龙、谢榛首振诗风,完成了对台阁体的革命:"清初山东诗长最盛",以王士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领骚百年,为当时全国诗坛中心。应当高度评价明清诗歌,肯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古代以藏区为背景创作的诗歌不仅具有传统诗歌的特征,而且还是当时藏地独特风景民俗的见证,是对当时藏区人民真实生产生活状况史诗般的记载。尤其是清代前期的咏藏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对咏藏诗,特别是清代咏藏诗的代表诗人和作品及相关研究论文资料予以简要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歌发展至贞元后期,一部分诗作中出现了求奇求怪的趋向,到元和,形成了怪奇诗派。从表面看来它和当时朝廷推重的典雅诗风截然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相似处——求新求变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台阁诗风的代表,权德舆提出了"善用故而为新"文学主张,并多方探索寻找诗歌新的发展空间。文章从权德舆、孟郊等的诗作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变化,进而指出,贞元年间,唐诗的变化是广泛的,其中已经有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苗雨时是新时期河北诗坛重要的诗歌理论家。30多年来,他追踪新诗潮,创构生命与符号诗学,撰写河北当代诗歌史,探索诗歌现代性的艺术构成,培养了大批青年诗人,为河北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曾发生了不计其数的动乱,每一场动乱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都无法消除,文学的走向在动乱后必定发生改变,唐代安史之乱后诗歌的发展就是如此:诗歌创作中心的转移;诗人信仰的转变;诗歌风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的诗歌对于新诗发展历程来讲,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转折点,呈现为一种承前启后的诗歌精神书写变化和转向。文章力求突破诗学研究视点的定势,选择从西川、戈麦、多多、王家新80年代末期的诗歌创作,从诗歌文本解读出发,总结该时期诗歌精神书写的共性特征和抒情传统:力度、敏感、痛苦、韧性,从转折期的变化和转向获取对当下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因整个社会的急剧“转型”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理性启蒙为核心动力的文学话语开始逐渐被以欲望叙事为旨趣的文学话语所侵蚀和替换。作为时代敏感神经的诗歌,感知、承受并见证了这一当代社会的精神震荡与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  相似文献   

15.
沈约是永明年间新体诗的主要倡导者。他适应当时的文学潮流,第一次对新体诗的体制建设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其理论主要有“音律调韵,取高前式”的声律论、“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文情论、“直举胸情,非傍诗史”的三易说。沈约的诗歌理论为新体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坛主要活跃着四个写作群体:主旋律诗歌写作群体、“知识分子写作”群体、“民间写作”群体和“边缘性写作”群体.在历史总体性解体的情势下,诗歌写作的题材一步步转向边缘的、幽暗的、具体的、形而下的领域,具有碎片性质.为了整合新的写作资源,诗人们纷纷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诗学趣味,开始以个性化的抒情方式介入复杂的现实生活,使得当代诗坛呈现出一种诗歌美学形态多元共生的繁复局面.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伊沙、侯马、臧棣、沈苇、冉冉、杨晓民等的诗歌则在不同的向度上展示出了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实绩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元诗的发展呈现着前衰后兴微妙的变化,而科举的废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元代,传统诗歌和以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存在着相互冲突、此消彼长的势头。“学宋”、“尊唐”是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前后期诗歌创作的不同倾向。门岿论所谓元诗说不上前兴后衰或前衰后兴,发展是处于一种平缓态势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柳诗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的诗学思想有着紧密关联,诗学思想与人格境界之"平淡"追求,深深的影响了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传播过程。宋代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主要从"陶柳"诗风异同论、"韩柳"诗风不同论、柳诗深得"骚学"论等三条路径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前期诗歌创作上,性灵说是重要的诗歌理论流派.袁枚因其论诗专著《随园诗话》首倡“性灵”观点而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其“以真达情”的另类诗歌创作风格,备受后世文人称许.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在<伊安>、<理想国>等篇章中审视了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现状,从他的道德主义原则出发对诗人进行了严厉批评,要把诗歌驱出城邦以正视听;同时他又认可诗歌通灵的能力和诗性语言的魔力,希望诗歌以某种方式介入哲学领域,为城邦建设发挥潜力.柏拉图诗学思想中的矛盾是他的政治理想和他的诗人天性的矛盾,艺术与真理合一的构想和实践又体现了柏拉图作为诗化哲学理想先驱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