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技术环境下创造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技术环境下创造力的培养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对象以及技术水平方面和国外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得出国外技术环境下创造力的培养对我国的几点启示:重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的创设,强调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核心作用,注重游戏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关键作用,注重分享和合作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有着与成年人不一样的视觉和心理认知.所以,在对小学生美术活动中儿童创造力进行培养时,我们必须要仔细研究,要对美术课程进行严格地设计,保证其创意性.只有通过详细的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对小学生美术活动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方法进行设计研究,为小学生的成长创造科学的课程教育方案,逐步满足小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科技司、团中央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对全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状况进行过调查.在问及中学生喜欢的科目时,就学校开设的12门课程而言,认同率最高的也只有35.5%.这表明,由于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目前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在列出的14种创造力培养形式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老师课堂教学注重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是最重要的.这表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近段时间以来,"创造力"一词频繁出现在国内许多教育文件中,又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美国从2 0世纪5 0年代开始进行青少年创造力的研究,至今已有6 0年的历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创造力理论,在培养青少年创造性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比较教育的视野对美国近6 0年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创造力的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潜能、个性的发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走出"传授式"的教学误区,处理好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重视学习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注重"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在一种功利主义倾向.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在创新素质培养上追求技巧、速成;在创造力评价上注重创造力的外化、量化;在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趋于物化、非人性化.要使创新教育健康发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充分认识创新素质培养的长期性,发挥知识创新对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统一,强调内化创新在创造力培养上的根本性作用;坚持"人力"与"人性"相统一,培养健康幸福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安全感是入的基本需要,可是很多青少年在学校、家庭缺失了这种心理上的需要,导致情绪失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有的甚至酿成了惨剧,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要明白孩子只有处在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才能生活快乐,学得开心,也有利于其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邹磊 《上海教育》2023,(12):71-72
<正>创造力是在审美、道德、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入手,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审美为核心,不断强化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的热情,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科学的创造力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机在天津、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多个中学选取2000余名学生,采用林幸台、王木荣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考察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特点、现状以及在城乡、性别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创造性倾向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城市青少年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创造性倾向的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想象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据此结果,建议要将青少年创造性的培养落在实处,在一如既往地注重城市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全面发展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一般创造力发展与科学教育的结晶。研究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 ,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力理论 ,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落实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内涵、表现和发展以及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 ,旨在引起全社会对培养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品德不良形成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的分析,针对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出矫正青少年品德不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探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对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在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体四个维度上,教师可以从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找到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提高创造力是“拔尖计划”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通过对2 039名“拔尖计划”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拔尖计划”学生心理弹性对创造力的影响及学习适应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拔尖计划”学生的心理弹性正向影响创造力;学习适应性正向影响创造力;学习适应性在心理弹性和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根据这一研究结论,在“拔尖计划”2. 0的实施中,除了继续加强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建设,更要花费大力气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和心理弹性的提高,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拔尖计划”人才培养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挑战,为创造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是创造力和文化心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文章从多元文化经验提高创造力的研究方法和适应异国文化、学习异国文化、采纳异国文化的观点等多元文化经验提高创造力的心理机制两方面,对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创造力,还对于文化心理学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可以采用纵向、质性的方法、神经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于多元文化经验提高创造力的相关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论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作为社会活动组织的重要细胞和青少年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历来承担着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功能。创新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特征,其核心就在于创新思维教育。家庭教育应该成为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领域。社会时代的要求、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自身状况的变化规定了创新思维能力素质的培养、创造性生活技能的培养和创新心理素质的教育。这三者构成了青少年创新思维家庭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思维家庭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民主宽容性教育、兴趣性教育、生活化情景教育、早期教育和开放性教育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在借鉴心理学关于创新能力研究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自己独特的学科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学视域中,创新能力概念中的"新颖性"指的是学生个体意义上的新颖性,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多维度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符合道德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美德是渗透在个人身心、知识、能力、观念等一切方面,在青少年竞争力系统中起统率与整合作用的核心要素,是青少年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代社会,家长对子女及青少年对自身竞争力的关注由于工具理性的影响,而过于偏重科学技术、技艺和技能(这些对个体的成长当然是必要也是值得肯定的),却忽视以美德为核心的个人精神力量。其直接后果是美德在青少年竞争力系统中的淡化甚至缺席,并由此导致青少年个人综合竞争力的普遍弱化。因此,提升全社会对美德作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并通过有效途径来培育、塑造青少年的美德,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表现就其原因既有个体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又有深刻的社会化变迁背景。本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探索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归因,构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八大”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9.
自由心态与审美心理机制的关系问题,是艺术理论中长期被讨论的话题。自由心态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两个心理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是审美心理机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当下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如火如荼的文化语境中,我们应该重新理清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构建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相互沟通促进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国产运动鞋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缺乏设计创意的现象,基于此,从造型、色彩、图案纹饰以及材质等4个因子出发,探讨运动鞋款式设计的要领。研究表明,运动鞋在造型设计上应凸显更加适合设计风格和理念的细腻情感;色彩设计应注重整体色彩表达的内涵、意味以及意境的平衡、和谐、统一;图案纹饰应注意与工艺技术结合,运用创新法则,做到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材质则应注意在保障运动功能的同时把握材质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和规律,以辅助造型设计达到凸显设计理念、迎合消费群体心理激辩倾向的总体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