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施蛰存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和文学翻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最让后人敬仰的便是他的翻译研究。施蛰存先生毕生都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翻译,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说到范用先生.就想到那个被他的外孙女写得活灵活现的小个子老头。 一年春节.接到范用寄来的贺年片。贺卡由他自己设计、印制。这是他的雅兴.几乎每年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印制贺卡。这和施蛰存有些相像。施蛰存喜欢每年自己花钱在香港印制一种贺卡。选一幅藏画,再印上“北山施舍”或者“北山楼”斋号以及地址。印刷之精美雅致,令人收到后品赏再三而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和《现代》杂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刻的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杰出成就。 其实施蛰存还是一位有着独特文化追求的编辑出版家,这一点现在已为现代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所了解。我觉得有必要把施蛰存先生...  相似文献   

4.
早年就与宫晓卫社长相识,知道他是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副会长,知道他是资格比较老的古籍社社长,知道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作家、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的高足,自然一见面就十分亲  相似文献   

5.
早年就与宫晓卫社长相识,知道他是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副会长,知道他是资格比较老的古籍社社长,知道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作家、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的高足,自然一见面就十分亲切,再加上恰逢齐鲁书社成立30周年,宫社长的心情特别高兴,人们都会体验到朋友间海阔天空交谈的乐趣,但与宫社长行云流水般的交谈却让我体会到了“访谈”之乐。  相似文献   

6.
113与632题目中的“一个人”,指的是沪上资深副刊编辑、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金瓶梅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陈诏先生。出生于1928年的陈诏已退休多年,除了有《红楼梦小考》、《红楼梦谈艺录》、《金瓶梅小考》、《金瓶梅六十题》、《中国馔食文化》等十多本专著问世外,他还曾以虞兮、思藻的笔名,发表过许多杂文。我知道陈诏与中国文坛许多名人如夏衍、茅盾、巴金、柯灵、施蛰存、蒋孔阳、顾廷龙等有交往,更有书信之谊,只是并不清楚这些文化名人亲笔写给陈诏的书信竟有几百封之多,而且他一直珍藏至今。一想到其中许多写信者如今已…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和编辑家。他的风格独具的文学创作,至今在海内外拥有广大的知音,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他在高校任教后,又成为一代名教授,是众所周知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严谨学者。他在词学、唐诗和金石碑刻等研究领域,都以其胜义迭出的精彩论断揭破  相似文献   

8.
刘大年先生的“版权观”张扬刘大年先生最近送我一本新书:刘潞、崔永华编的《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书籍装潢精美,却没有出版单位,也没有版权页和条码,在一般标有某某出版社字样的位置,印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字样。书中辑有刘大年在数十年中参加各种...  相似文献   

9.
“做书也是一项文化艺术”,这是去年岁末去世的著名学者、作家施蛰存先生在十来年前所说过的话。近十来年,我国图书选题组约性的加强、出版工作技术化的全面施行,尤其是内地图书市场营销作业的操作导向,使得创意选题、审稿装帧、印刷出版和发行宣传等一系列业务,几乎统统被一个新词——“做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和编辑家,又是蜚声中外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严谨学者和一代名教授。他在30年代主编的《现代》、 《文艺风景》等刊物,均荟萃了鲁迅、郁达夫、巴金等全国第一流作家的佳作,近年曾分别由上海书店、百花文艺出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 ,国内许多报纸在报道已故男性的在世妻子时 ,屡屡使用“遗孀”一词。如《新民晚报》在一篇介绍《钱钟书林非打架事件始末》文章开篇时这样写道 :“钱钟书遗孀杨绛先生……” ;再如《舟山日报》一篇特写《社会没有忘记他们》 ,记者这样写道 :“今年68岁的顾美英是烈士李树章的遗孀。”“孀”是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情况下造出的一个字 ,从女从霜 ,“霜”既是声符 ,又兼有表义作用。丈夫死了 ,妻子要“守节” ,不再婚 ,才像霜那样冰清玉洁 ,所以“守节”又叫“守孀”。其实 ,早在1988年施蛰存先生就撰文指出 ,不可如此使…  相似文献   

12.
, 《出版史料》2012,(4):65-68
施蛰存致责编:关于《新感觉派小说选》等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教授。  相似文献   

13.
记者之间以“写本报讯”互相自谦,差不多已是一个“惯例”。自己也曾如此,所以见怪不怪。最近看了两本书,都说到新闻语言。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惯例”中隐藏着一个错误的信息:“本报讯”不难写,写“本报讯”没意思。 我看的一本书是《董桥小品》。这些小品都是董先生在报纸上发表过的,差不多全部是关于语言的,其中一大部分谈新闻语言。在谈及施蛰存的一篇文章中,说施老先生曾有过“古有春秋笔法,今有官僚词汇”的话,并列举了施先生看不惯的一些官僚词汇,计有“有一定的贡献”、“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能有些问题”、“有相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等等。董桥先生联系到报纸上的新闻作品,然后说:“新闻单位对语文的建树和摧毁,真的是‘有一定贡  相似文献   

14.
正像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名字保留在中国地图册页上一样.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的名字。也载入了中国历史。在二次大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受罗斯福总统的派遣,来到中国。任反法西斯盟军“中缅印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在缅北、滇西南与印东北的荒山丛林中,与中国远征军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堪称艰苦卓绝,功绩永垂史册。五十多年过去了。将军的英名仍为中国人民所熟悉。“8·15”抗战胜利纪念日即将来临,记得在8年前的春天,笔者从抗日名将戴安澜的女婿俞济华先生那里得知.史迪戚将军的女公子南希·史迪  相似文献   

15.
回音     
<正>徐光灿:贵刊第12期《徐中玉:一生为人忠且厚》提及"1933年国名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等五烈士后,鲁迅写作《为了忘却的纪念》,发表在施蛰存先生编的《现代月刊》上"一事,这一表述容易引起歧义。五烈士实为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参加东方旅行社参加集会时被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龙华。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是1933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16.
巴金与施蛰存,这两位世纪老人,身前身后的遭遇竟如此悬殊。这种“比较文学”,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悲喜剧的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17.
读了《认真做好编书的案头工作》一文后,对于编辑同志们为提高书籍质量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不禁要发几句议论。这篇文章使我不由得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望句“纠正”》一文。鲁迅先生当年有鉴于有些人对旧书乱校、乱改,而“糟踏书籍”的现象,在1924年1月24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他谆谆告诫校勘者和出版者说:“印书本是美事,但若自己于意义不甚了然时,不可便以为是错的,而奋然‘加以纠正’,不如‘过而存之’,或者倒是  相似文献   

18.
夏之一周间     
1932年,淞沪会战后的焦土上,创刊不久的《现代》杂志的主编施蛰存以“夏之一周间”为题,约来名家散数篇。72年后,同样“耳不闻蝉声,目不见荷花”(叶圣陶语),我仿效前人作,今昔对比,物非人是。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学者,又是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一、搭上《无轨列车》 1928年侨居日本的刘呐鸥在上海出资创办第一线书店,同时邀请震旦大学的同学施蛰存、戴望舒一起来办文艺刊物,名叫《无轨列车》,意思是刊物的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尽管刊物起名为《无轨列车》,但内容还是比较集中的。1928年9月10日创刊号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诸君,你恐怕还不曾有一种称心的小杂志。你们要时常看看好的创作小说吗?你们喜欢读音铿锵的诗歌吗?你们爱流利的散文随笔吗?你们喜欢看欧美日本各国现代的名著吗?你们也想领受些尖锐的讽刺文里的机智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刊的办刊方针,它是“有轨”的。  相似文献   

20.
1932年5月1日,<现代>创刊于上海,现代书局发行,月刊,半年为一卷,每卷为6期,编辑人施蛰存.创刊伊始,施蛰存就在<创刊宣言>中申明"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①可见<现代>是一本主张文艺自由的纯粹的"文学杂志".一年后,自1933年5月1日出版的第3卷第1期起"第三种人"杜衡加盟编务,卷末"编辑人"项下署名为"施蛰存杜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