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发挥语文测试的作用,在试题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考试命题更为科学、合理。一、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语文考试应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促进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1.语言材料的积累情况。主要考查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的积累情况。如题目:A.三月份,我们学校举办了快乐的读书…  相似文献   

2.
一、重视积累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语文考试应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积累,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况,包括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歇后语等)、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古文)。如题目:1.小朋友,春天的景色真美呀。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请写一写。2.请写出你课外搜集到的两条与学习有关的谚语。二是考查学生运…  相似文献   

3.
仿句,就是仿照考题中给出的句式造句。它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它既不增加评估的难度,又能考查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以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因而,已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必考项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考对古文的考查占很大比重。而各种考查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考查考生对古文意思的理解。要想对古文理解准确,就很有必要对在古文中占有很突出特点的对仗现象进行全面了解。文章主要以苏教版中教材《屈原列传》一文为例,运用训诂学的理论来解词释句.以帮助学生总结一条理解古文意思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卢兴远 《考试周刊》2009,(26):73-73
高考对古文的考查,一般有四种题:一是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二是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三是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四是翻译。分值在20分左右。要想考试得高分,古文阅读必须重视翻译;古文翻译,必须重视字词句的落实。古文阅读,一定要让学生过好翻译关。因为过好了翻译关,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也就自然得心应手了。翻译不过关,其它皆难办。翻译要过关,必须字字落实到位,不能随心所欲.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6.
姚海军 《中学文科》2008,(5):130-131
2002年始,高考语文科试题在第二卷增加文言文翻译试题,并且赋分值逐年增加,从学生的备考情况看,文言文翻译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根据语境,观其大略,掌握大意 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将所考查的文言文语句回归原位,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依据上下文语言环境,观其大略,掌握文句主要意思,形成对文句意思的整体理解,在翻译时做到句意通顺。  相似文献   

7.
文言句子翻译已成为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选择文中包含的文言文语言现象的句子和与文章中心相关的重要语句进行考查,应对这类题应把握如下内容:一、认清特别句式,整体把握句意。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是历年语文高考的重点,也是历届高三学生备考的难点,更是检验学生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技巧。而做好阅读题的关键是对语言的分析,因为高考对阅读中各种能力的考查,归根结底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即从语言操作的角度,来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对语言的考查中,动态语言双是考查的重点。据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应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然后深挖局部,体味特定语境中语言的深层含义、语境中比较特别的语法修辞观象、语境中语言的感情色彩以及语言的内在逻辑联系等。那  相似文献   

9.
<正>"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困惑。暂且不说习作,单就古文,因其学生平时接触少,加上"之、乎、者、也"难读、难懂也难教。记得以前我的老师讲古文时,读一句古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写一句翻译的情形,至今犹如噩梦。今天,这种情形当然改变了许多,但有些小古文课堂上,老师依然换汤不换药——逐词逐句翻译给学生听。虽然古文在小学课文中出现少,但教师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并喜欢  相似文献   

10.
四六级考试写作部分重在考查考生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考生应该注重词汇的组织,语法结构的准确,以及阐述过程中的逻辑性。在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建构多元化的英语写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备考四六级写作考试的发展趋势。在备考四六级上,考生应摒弃多年来写作习惯的单调呆板,更注重词汇多样性和句型多元化,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和短语、句型,以及有助于写作的素材、信息、事例和数据等。  相似文献   

11.
仿句题是近年来中考中出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题型,该题型一方面考查了句式、修辞等知识,同时也注意了组织语言与语言表达的考查,并且能够联系生活与阅读积累考查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强的题型。  相似文献   

12.
2006年中考早已谢幕,盘点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可以捕捉到文言文教学信息。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文言语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文言知识拓展迁移。以知识点的设计就可明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文章的理解,而不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考查文言的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实词,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和通假字的考查。我们应该明白:实词的积累很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意思的理解,是为理解文章服务的。特别是那些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障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如果帮助学生多积累,结合语境理解,长…  相似文献   

13.
2011年起苏州市中考语文对文言文考查作了新的变动:在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增加课外文言文材料翻译。这一变革,直击现在初中阶段语文古文教学的软肋:古文教学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在学生心中培植文言文生长的土壤。当中考向这块土壤索寻成长的果实时,显然是无果的。以本校初三(1)班为例,虽然仅是两道翻译题,但答对学生仅占20%,这严重暴露了学生平时古文阅读量的不足,古文功底的薄弱。也由此引发了我对现今古文教学深深的反思,总结了如下几点试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考点描述1.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从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来看,无一例外的都有对文言实词意义理解的题目。特别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方面的知识考查是一个重点。2.文言句义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理解的考查。句义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翻译所给出的重点句等。这些表现文章主旨、体现作者观点、结构上起勾连  相似文献   

15.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选取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和关键词语的句  相似文献   

16.
在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中,老师们重视学生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方面的积累,同时注重"留""删""补""调""换"等翻译方法的传授,至于语境,老师们虽会提及,但要么轻描淡写,要么语焉不详,学生的语境意识相对也比较淡薄。在翻译句子时,学生有时虽然调动了文言积累、运用了翻译方法,但还是免不了失分。为了化解这种失分的尴尬,提高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效率,笔者认为特别有必要在备考过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翻译古文 ,主要要求是 :正确、通顺。正确 ,是指内容而言 ,要如实表达本意 ,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 ;通顺 ,是指表达而言 ,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 ,同学们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掌握五种技法。原则一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文中的词、句 ,必须首先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 ,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翻译时 ,若只看这一句 ,似乎可译成 :“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 ;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 ,“少时 ,一狼径去……” ,可知“坐于前”者不是…  相似文献   

18.
王在正 《学语文》2008,(3):29-30
高考古代汉语复习专题的原则目的是提升阅凄古文的能力。这里所渭的阅读能力,是指准确理解古文句、段、篇意义的能力,而古文翻译也正是全面检测阅渎能力的较好方法。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将古汉语字词句段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字词句段。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近年来一般使用主观题形式考查,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考对古文难度的加大,考查方式的近一步开放,对古文词义的理解益发显得重要,因为古词义的理解是理解通篇的基石,是整体感悟的通道。因此,在日常教学和高三备考中,在让学生进行古文知识储备的同时,亦需探求一条简捷、高效、准确的古文推断之法。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2004年的考卷有可能出现考查标点符号的题目:“熟语”将作为考查的内容。所谓“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做活马医”等,它比成语的范围广。今年对古文阅读的考查在题型上将有所调整,即将古文阅读的5道选择题减为4道.增加古文翻译的文字量和题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