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龙君、熊忠辉报道:11月8日,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主办,解放军报、军区军兵种报社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高校新闻院系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江永红现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曾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从一个炊事员到高级记者,江永红奋斗在军事新闻战线,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采写特色。他或他与同行合作采写的《“蓝军司令”越练越狡猾“红军司令”越练越过硬》、《老山有个孙干事》、《孙铁锤传…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1987年上海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文汇报记者朱幸福采写的通讯《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全票,独占鳌头。这篇通讯的推荐意见是,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现场感,而且报道及时,比新华社的消息还早,是国内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报道菲律宾兵变的稿件。我反复阅读这篇通讯,不由为记者深入枪林弹雨中采访的精神所感动。菲律宾兵变军人进攻的三个热点:总统府、四号电视台、国防部军营,记者都驱车前往采访。当时,政府军与兵变军人还在互相枪击,记者就在枪弹纷飞中采访。通讯中就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我和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举起双手靠近总统府,但被躲在暗处的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挡驾,不让前进。”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在全国拥有30个分社和40多个支社、记者站,这些分、支社和记者站记者采写的地方经济报道,总社播发后,一般很难为报纸广泛采用,特别是当地报纸、电台更难采用。因为这样的新闻或通讯,当地新闻媒体都可以采写,有的稿件还可以走在新华社前面。那么,新华社的地方经济报道是否没有出路了呢?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的报道能高屋建瓴,抓住地方经济工作中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主题,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同样可以在全国、包括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1995年上半年新华社社级优  相似文献   

9.
<正>上个世纪60年代,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深厚的意蕴、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新闻工作者采写新闻作品尤其是报道先进典型的新闻作品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记者,在写通讯报道时应该不应该在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在今天看来,已不需过多讨论——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是经过记者采写,通过新闻载体到达读者或听众那里。记者作为新闻的中转站,其思想、观点、倾向、爱憎,必然会渗透到所写的文章中去。而如何在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同时,将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即感情色彩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这才是写通讯报道中应该研究的问题。 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说得好,在采写报道时:“我不把自己当作毫无感情的录  相似文献   

11.
一位记者朋友曾向我表示:做记者,就要立志写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带响”的报道呢?笔者就此专门求教于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同志。冯健在4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写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1966年前,他同穆青、周原同志采写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0年,他们再访兰考,写下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80年代初,他同曾建徽同志采写的“中南海纪事”系列报道——《中南海的春天》等,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担任《瞭望》周刊社顾问等职,并受聘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2.
今年年初以来,在武汉,随着当地新闻单位报道的逐渐深入,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的名字,日益为人们所熟悉。5月14日,由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者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吴天祥》经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后,被国内报台广泛采用,人民日报也为此专门发表社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吴天祥学习。吴天祥事迹的报道由此在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17年前,《新闻与成才》的前身──《解放军报通讯》编辑袁良同志,在乌鲁木齐市边疆宾馆给原乌鲁木齐军区新闻干部骨干培训班授课时,我结识了《解放军报通讯》,从此后,她便成为我新闻学步的唯一良师。17年来,我年年坚持自费订阅她,阅后精心保存,至今一期不少。《新闻与成才》开辟有“业务探讨”、“采写体会”、“成才足迹”等,这些文章都是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写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撰写的,是我学习的优秀教科书。经过认真学习,我逐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我采写的新闻作品,先后…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5.
通讯《孺子牛赤子心———记遵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有顺》,在《遵义日报》2003年11月17日刊发以后,受到各方好评。报道同时作为典型材料上报,引起中宣部重视并指示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张有顺。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记者先后与笔者联系,2004年1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关于张有顺先进事迹的通稿,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张有顺的事迹,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确有一些体会值得总结。采访:绝知此事要躬行2002年获国家民政部“孺子牛奖”的张有顺,…  相似文献   

16.
2008年2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我和武警水电指挥部新闻干事史志强采写的通讯《风雪中,我们在行动——武警水电官兵抗冰抢险纪实》,又被《解放军报》等数十家报纸和网站刊登。这是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取得的又一份成绩。  相似文献   

17.
调查性新闻的采写周胜林一、什么是调查性新闻调查性新闻,是记者通过深入调查、自己发掘出来的、某些个人或集团力图掩盖的内情和问题的报道。调查性新闻的采写,记者独立自主性强,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调查研究,不依赖政府部门提供现成材料和结论,而是自己...  相似文献   

18.
我想,不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每年都希望能够采写出一两篇精品吧?我曾在《阳泉矿工报》担任过记者,现任阳泉煤业集团三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通讯报道工作。近几年来,我每年都有一、两篇作品被市级以上报刊评为好新闻。熟悉我的同行说:“你小子有搞新闻的命,好事都让你碰上啦!”果真是命好吗?我不这样认为。采写精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光靠碰是碰不上的,下面是我采写新闻精品的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商讨,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毕昕玥、宋歆报道:从广西边防采写《追踪一首战地诗》,到天安门广场实录《世纪大阅兵》,新华社军事记者贾永多次获得全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作品透出的时代责任感、新闻敏感和大气、丰厚、灵动,引起了一些专家和校友的浓厚兴趣。去年12月22日,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举行。贾永现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他曾采写了李国安、柏耀平、李向群、许志功、范匡夫等18个全国、全军重大典型,组织并参与采写了新华社纪念长征60周年、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解放军进驻香港等10余项重大战役性报道。1998年…  相似文献   

20.
刘洪潮教授是国际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他在1999年被中国传媒大学特聘为博士生导师之前,先后任新华社驻德国记者、新华社国际内参主编、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学教授等职。他常应报章之约写些国际人物稿。其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解放军报》时事版采写的一些国际新闻人物,特别是连载的《锲而不舍的金大中》、《非洲贤人尼雷尔》、《女星璀璨耀政坛》以及一组国际冲突调解人等报道,反响较大。近年来,刘教授把大量心血倾注到教学工作中,悉心指导学生从事国际新闻的采写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