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真梳理各级各类媒体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有的媒体为了应付检查,把新闻专栏改头挟面,往往是换汤不挟药“走转改”,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一些媒体缺乏研究,仓促上阵,导致报道缺乏新意.一些媒体片面追求“走转改”报道的量,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栏花,内容是换汤不换药,报道乏善可陈,这有悖于开展“走转改”括动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体“走转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失实报道仍有发生,虚假报道仍见诸于媒体。为了更好地改进新闻报道,培养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继续深化“走转改”,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可以为“走转改”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其新闻思想中“群众观点的建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对深化“走转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走转改”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让“走”形成常态行为?如何让“转”见到真实效果?如何让“改”提升媒体影响力?2012年以来,荆门日报围绕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上到社长总编,下到记者编辑,人人参与到“走转改”活动接受磨炼。一年来,“走转改”记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带着思考下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推出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深化了“走转改”成果,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徐锐  万宏磊 《今传媒》2013,(4):110-112
2012年9月,湖北“千人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荆楚大地拉开序幕.《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以“千人走转改”活动为契机,纷纷辟出“走转改”专栏或节目,用心关注百姓冷暖,用情抒写基层民生.大批记者奔赴基层一线,访工地、蹲企业、进社区,夜宿农家话农事,走街串巷问民生,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好作品,引发群众热议.与此同时,湖北媒体作为全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典型缩影,在这次为期两个月的“千人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正在实施"走转改"活动。在"走转改"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新闻媒体中的优秀作品数量逐渐上升。因此,在新闻媒体中落实"走转改"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对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新闻媒体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在本地影响巨大,目前某些地方媒体不同程度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新闻宣传效益低下、不适应新形势需求,公信力下降、舆论引导能力下滑等问题。本文阐述了地方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在革新新闻宣传理念、提高新闻宣传效益,注意媒体宣传报道整体协调、步调一致,强化自身反对“新闻腐败”意识,以“走转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王贵武 《新闻世界》2011,(11):12-13
市级党报应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建立起“走转改”长效机制,在重视舆论引导的同时,努力提升市级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可读性,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和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刘意婷 《报刊之友》2013,(9):117-118
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在全国新闻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产生了一大批锐意出新的好记者和“接地气”的好新闻。作为最基层的县区媒体,虽然身处基层,却受客观条件制约,往往又脱离基层,更需要贯彻“走转改”的精神实质,制作出贴近民生的好新闻。本文从县区新闻媒体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基层新闻单位“走转改”的必要性和基本方法,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产生有活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在近些年,党、政府要求新闻媒体积极践行"走转改"的活动,然而不仅仅是在我国领导阶层,在新闻媒体行业中也在大力强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工作者也活动中注重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服务,同时做出的新闻节目也能使大众更加乐于接受,这样的新闻更有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魅力和吸引力。在实施"走转改"的活动同时也能够增加整个新闻媒体工作团队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走转改"搞得好不好,不是看版面上、栏目上有多热闹,而是要看是否抓住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执行和落实的情况,以及党和人民都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走转改"活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局面。县市级新闻媒体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如何才能开展好"走转改"活动?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县市级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本来就身处基层,与中央、省级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相比,县市级新闻媒体的  相似文献   

12.
新论摘编     
让"走转改"成为常态徐桢在2012年第1期《北方传媒研究》刊文指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在"走转改"活动中各展所长、扎实推进,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媒  相似文献   

13.
程前 《军事记者》2011,(12):9-10
前不久。笔者作为中国军工报社的一名记者.按照报社“走转改”活动的统一部署。到某基地勤务船大队蹲点采访。8天的时间里。笔者走遍了勤务船大队所有的船艇,下机舱、进住舱、上甲板,向官兵们虚心学习、与官兵们贴心交流。在完成“走转改”采访报道任务过程中.笔者对开展“走转改”活动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媒体的“走转改”活动须确立基层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13,(3):22-25
这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活动 胡剑谨(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温州商报承办的“品牌温州全国行”活动,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活动。这个活动富有成效,形成了品牌。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首先是个宣传团。“两海两改”国家战略(“两海”指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两改”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编者注)正在温州实施,这个时机走出去,很好地宣传了温州经济、社会和政府的三大转型。其次,这是个招商团。温州正在实施产业提升工程,记者出去宣传了温州新的政策。这也是个学习团。走到农村、社区是“走转改”,走到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也是“走转改”的实践,记者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相似文献   

15.
程斌 《新闻传播》2014,(3):240+242
<正>"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许多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参加"走转改"活动后的感慨。通过"走转改",新闻媒体人员用自己的口、鼻、耳及身体的每一个感官去察觉、发现身边的故事和亮点,从而也使新闻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前,笔者一直在想:作为一线的采编人员,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还需要走基层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关注一线的环卫工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广播媒体纷纷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收效颇丰.本文将从“走、转、改、新、恒”五个方面,探索广播新闻在“走转改”活动中如何进一步发展,传播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17.
成嘉廷 《新闻窗》2012,(5):23-24
“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新闻战线的同行们积极响应,切身实践,深受教育。作为一名省级党报的驻地记者,笔者长期身在基层一线,经常赴县下乡、进村入户,直接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打交道。“走转改”活动以来,笔者更加主动地深入基层一线,还参加了报社组织的“走转改”小分队,对基层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走转改”也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中宣部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级新闻媒体积极行动,记者编辑乃至播音员纷纷上山下乡、进工厂下农村、蹲田坎访民间,各大媒体开辟专栏,大量刊发来自最基层、最鲜活、最淳朴的新闻,确实让广大受众倍感一阵久违的春风,沁人心脾。笔者从业新闻工作多年,仿佛又看到昔日敬重的老记老编们身影,读到听到带有泥土和机油芬香的新闻。为啥要开展“走转改”活动?它有什么现实意义?如何在新闻界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的“走转改”.关键在“走”。怎样走?走向哪里?荆门日报“记者走基层·寻访荆门最小学校”系列报道对此做了最好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左国辉 《新闻窗》2012,(1):17-18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新闻媒体把握新闻舆论导向、提升新闻队伍素养、密切联系群众关系、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作为面向城市读者关注城市生活的城市周报,结合实际大力推进“走转改”。努力践行“三贴近”,是提高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以市场为重要特征的非时政类报刊采编策略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