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玉 《文教资料》2006,(36):62-64
侯孝贤从80年代初开始独立拍片,是台湾新电影的领衔人物,他的早期电影关注的是他和他的同伴们成长的个人体验,而最终奠定其世界电影大师地位的《悲情城市》则把历史的痕迹深深印在了个人命运之中,同时也完成了侯孝贤电影视野的转换;在拍完《好男好女》之后,侯孝贤“告别历史”,转而拍摄现代题材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在直觉与自我意识之间摇摆”,还是后来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花很长时间来寻找一种电影形式”,侯孝贤的电影始终都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意志也不尽相同”,“但是激情仍旧是相同的”。这是侯孝贤对人类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戏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来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同构于家国命运的民族主义叙事。从经典抗战电影到《鬼子来了》,神圣的民族战争被转译为世俗性的个人情仇,民族主义内涵从意识场景深入到潜意识场景,“民族寓言”在后现代语境里转世再生。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在这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电影从“杂耍”成为一门艺术,是以美国默片大师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为标志的。如今,电影作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重要传播媒介,已对整个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等领域日益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不但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进入了科研机构。电影题材呈现多样化,色彩追求更自然、更逼真,风格趋向纪实性,电影语言更丰富。当代世界影坛上出现的“政治电影”正是这种新的电影样式,如意大利的《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法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教父》  相似文献   

4.
记忆中的许晴总是留着黑黑的长发,所以,当一头短发的许晴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感觉妩媚的她似乎比以前多了几分俏皮与活泼。许晴说她前不久刚拍完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剧名是《D A师》,D A即第一的意思。她在剧中扮演信息大队队长林晓燕,是个博士生。为此她特意剪短了头发,也算是“为剧情所需”。许晴笑言自己“因为父母都是军人,所以有军人情结”。电影·褒贬虽然许晴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但自1999年拍了《说好不分手》、《我的1919》后,她就没再拍电影了。“电影是门艺术,没有好的片子我宁可不拍。”和电视剧相比,许晴觉得,电影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5.
“一击两响”是一种写作构思艺术。如《夜走灵官峡》写了一个成渝,作者“一击两响”的表达艺术是,处处写成渝,又处处在表现着成渝父母的优秀品质。又如《同志的信任》中出现了一封“信”,它的一头牵出了方志敏,另一头牵出了鲁迅。它同时表现着两个革命者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6.
作为导演,在30多年的时间里,谢飞教授只执导了9部电影,但这些电影为中国电影文化这幅巨作所增添的色彩却是异常丰富的《:向导》获1980年政府优秀影片奖《;湘女萧萧》(导演之一)获1988年法国蒙坡里埃电影节“金熊猫”奖、1988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唐·吉诃德”奖、1993年“生力杯”人道主义电影奖;《本命年》获1990年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1990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世界屋脊的太阳》获1991年政府优秀影片奖《;香魂女》(编剧兼导演)获1993年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3年政府…  相似文献   

7.
从“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视角进入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影片颠覆了传统抗日题材电影的模式,消解了崇高、权威、集体等一系列宏大抽象客体,试图进一步还原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私密性,尝试通过充满隐喻的叙事剖析国家民族光环下的真实存在,实现对中日两个民族性格命运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正> 高校文、理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都这样规定:“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许多高校哲学教材也就照此编写。我认为,主张个人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把个人意识看成是“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一个外延,这是不确切的。这种看法表明《教学大纲》对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社会意识”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相似文献   

9.
李玉《千忠录》演述建文帝逊国事,是清初著名的历史剧。《千忠录》的历史书写具有特色,它在采录史传的同时,也进行了增饰和虚构,所以它的历史叙事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特点。在建构历史人物时,《千忠录》并未完全化用史传形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创造出高于历史的艺术典型。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千忠录》浸润着“寓言性”,一是“厚人伦,美教化”的旨归,二是个人命运与遗民情结的抒发。  相似文献   

10.
《红与黑》暗藏着主人公于连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它的个人奋斗与现实环境的因果关系和尖锐的冲突,是作者斯丹达尔“描写当代历史社会”这一创作意图的充分展示.文章从历史和心理二个角度对《红与黑》书名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电影的特征之一,是坚定不移地努力开发新的电影资源。”当新时期的电影劫后逢生,从雪封冰冻中苏醒过来,便以极大的速度拓展着自己与世界电影的横向联系。同时,二十世纪世界文化潮流的冲击,又形成了中国电影自觉的观念更新。当前,中国电影探索的新潮,便是社会生活急剧变革带来的社会意识和审美观念深刻变化在银幕中的涌现。“探索影片”就是这股崛起新潮的结晶,专指近几年出现的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形态上进行大胆革新、努力开拓而带有某种实验性质的电影。如《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黑炮事件》、《海滩》、《良家妇女》、《青春祭》等等。这些影片已  相似文献   

12.
正是电影《东京审判》海报上那句赫然的宣传语——“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让我这个中国人了解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那段历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史实大片,《东京审判》首度揭密了那段跌宕起伏、震撼人心却不为太多人熟知的历史,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电影题材从打击日本侵略者向审判侵略元凶的飞跃。就像一篇影评里说的:“在这个电影江湖里花拳绣腿大行其道的时代,拍这样一部片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虽然电影本身无法承受历史和现实之重,但不能否认,《东京审判》让我们再一次正视了一段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从中外比较电影史视域,对中国“十七年”电影做了一次全新解读,为深入理解“十七年”电影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艺术审美机制开辟了新途。该书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相交融,宏观阐述和微观剖析相结合,既深具学术理性,也颇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自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日本便揭开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儒学思想对日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以及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电影《感染列岛》艺术地展现了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儒家“耻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个人的名声和名分,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洗刷污名,赢得死后的好评;儒学“忠”的思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日本式的“忠”文化;此外,儒学“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张艺谋的系列电影以他个人的方式传达了一种民族风格和民族个性:《红高梁》中的“我奶奶”等人物散发着野性光芒的人格是对这个古老民族沉寂而压抑的传统人性的一种反叛,同时也是对民族活力的一种呼唤。后来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则逐渐转入对文化与人性的审视、反思与批判。有些批评家仅仅根据张艺谋电影的外壳便认定他是对民族的落后与蒙昧进行赏玩,是为了取悦并吸引外国人的目光,这其实是对张艺谋电影的最大误读。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美食家》等多部与苏州形象有关的电影,这些影片既是姑苏城的文化注脚,也是国家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影像考古。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象征符号、集体记忆等元素暗含怀旧、典雅的姑苏图景和浓郁的乡土文化,“生活流”的叙事策略和“烟火气”的声景建构则展示苏州的市井风味和苏州人别有特色的生存哲学。这种精致儒雅的文化想象并非是电影艺术的虚构书写,而是深深根植于苏州的建城历史之中,观众看到的是“乡土苏州“”文化苏州“”市井苏州”的多元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诗散电影”是兼具了“诗电影”和“散电影”的某些美学特征的一种崭新的电影样式。它具有开放性的叙事姿态和主题表达,自由松散的结构方式以及由隐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段营构的诗性的美学特征。中国电影《周渔的火车》、《巫山云雨》、《西施眼》和外国电影《恋恋三季》、《青木瓜香》是“诗散电影”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被赋予了主体性的感觉结构,体现为一种现在时态的在场。中国早期电影“情”满四溢,电影创作中的无意识性呈现出儒家的感觉结构的内在张力。从《古井重波记》《玉梨魂》到《银汉双星》《啼笑因缘》,再到《小城之春》,情教观的影响无处不在。儒家的感觉结构随着社会观念和大众情绪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改变。从中国早期电影创作不难看到隐形的情教观念的贯穿痕迹,这一儒家的感觉结构并非静止不变或面对现代性的冲击毫无招架之力,而是在历史的经验中不断溶解,进而变换为新的姿态。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彭辉老师的《如何理解“先定论”中“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一文,对正确理解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腮历程》第13课《挑战教垒的权威》中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与“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影视史学”这一概念源自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denWhite)所创造的“historiophty”。1988年。怀特教授在他发表的《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一文中,把影视史学定义为:“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史学是电影和历史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表现形式。虽然,目前影视史学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