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抒情言志的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 ,在新诗的现代转换过程中 ,尽管对中国古代诗歌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但中国诗歌的审美传统仍然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根基 ,新诗与传统诗歌仍然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新诗中仍然渗透着传统诗歌的养分和流贯着传统诗歌的血脉 ,古典诗艺传统仍然是保持中国新诗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式经过几千年的冶炼和抽象,形成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审美优势的形态。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主观上力求摈弃传统与客观上文化审美传统惯性长期矛盾并存。近十年来,诗人们彻底与传统决裂的尝试之代价是换来了今日诗、坛可怕的沉寂。阵痛中酝酿着反思,新诗终于不可逃避地出现了回归传统、回归古典的倾向,尽管脚步有些稚嫩,但仍让人看到中国新诗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美学概念。在中国新诗的评论中,古代文论的许多概念,如"风骨""气韵""辞采"都已被旁置,唯有"意境"与"意象"还常常提起,"意象"说仍然是今天评价诗歌的美学范畴,亦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新诗的纽带。本文主要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探讨新诗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微妙联系,并对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4.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是外来文学的民族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学的现代化相交融的产物。中国新持自然屯不食价。长期以来.在对以自由体为形式主导的中国新诗的认识与研究中,人们较多注意到的是西方现代诗歌观念与诗歌形式的影响,对新诗的价值判断大多在肯定新诗与传统诗歌相背离中的新的创造。然而,只有对整个中国新计在向外选择与面向传统选择的”双向选择”作全面考察、才可科学地展示中国新讨发展中的“立体形象”。而中国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较之与外来诗歌关系相比,要更复杂,更具潜在性。青年学者李始的新着忡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新诗发展史中,卞之琳迥异于新诗创作的前辈,在于他即接受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同时又注意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强调具象性、理意、非个性和多重主体的变化,克服了初期新诗创作中空泛化、概念化的弱点,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形成了独特 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出现在20世纪初期,是一种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新的诗歌审美规范和创作实践。从时闻上看,指从1917年白话文运动开始到现在所有蹦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余长志 《学语文》2006,(3):13-14
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古典诗歌作为经典文本,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资源。而现代诗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诗在新编教材中的比重也有较大调整。且在高考中已经定型为鉴赏题型。新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新诗完全不向于我们传统的古典格律诗。因此对于现代新诗的教学与古典诗歌的教学在理念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新诗是移植西方诗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诗歌样态。诗学观念、诗歌表现方法和语言工具都与传统诗歌具有不同的异质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30年代,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以一位现代诗人的眼光重新阐释古典诗传统,多次表示"欣赏的是姿态",重新发现了传统中许多可资建设新诗的优秀质素,以此建构了其个人话语场域中的"姿态"美学,这是何其芳对古典诗传统的独特"再发现"。与此同时,他以"姿态"美学的审美要求建构其自身的诗歌谱系,由此呈现出独特的诗歌风貌,形成了对他自己新诗自身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王静 《青海教育》2023,(11):40-41
新诗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新诗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诗的时代性特征,用现代性审美而非古典审美标准来解读新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注重诗歌本位教学、注重新诗朗诵教学、适时使用情境教学、提倡个性化解读等方面探讨了基于诗歌本位的多元化新诗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穆旦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传统之间的断层中实践着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反传统"既是继承中国传统,又在开创新诗的"新传统",他正是以直面人生的态度、独特的抒情姿态和陌生的语言表达给新诗以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新诗自诞生以来 ,一直缺乏对其用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来研究。《新诗艺术》则从中国传统诗歌审美要求 ,新诗艺术范畴等角度论证新诗。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古典诗歌作为经典文本,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资源。而现代诗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诗在新编教材中的比重也有较大调整。且在高考中已经定型为鉴赏题型。新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新诗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古典格律诗。因此对于现代新诗的教学与古典诗歌的教学在理念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新诗是移植西方诗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诗歌样态。诗学观念、诗歌表现方法和语言工具都与传统诗歌具有不同的异质因素。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对新诗的教学既不能简单套用古典诗歌的解读方法,也不能套用西方诗歌的诗学理…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30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现代派代表着一段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虽然该派从形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40年代的“九叶诗人”和新时期的青年诗人,都是从现代派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因此说,现代派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派诗歌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又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风大异其趣,其审美特质在于它是古典意境与现代意识的统一,是中国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主义审美倾向的统…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特殊的诗教传统,中国的古典诗歌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诗歌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从语言形式上对传统诗歌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由于启蒙的需要,诗歌的功利性传统并未改变.新月派上承南北朝诗风追求艺术独立性之余绪,外接康德美学审美无功利性之成果,对古典诗歌的功利性进行解构.但由于意识形态的渗入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新月派的解构遇到了困惑.为了走出困境,新月派采取了妥协的策略,从而达到了解构与重构的艰难弥合.  相似文献   

18.
当代欧州华文诗歌主要指1949年后在欧洲定居或客居期间的中国人以现代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新诗作品。这些诗歌的汉语诗性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挖掘汉字的审美表现力,展现汉字音形义的审美特质;二、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注重拓展或颠覆古典意象的传统意蕴;三,以现代社会为基点,重新审视和表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当代欧华诗歌汉语诗性建构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晓露 《天中学刊》1998,13(3):51-52,55
20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中崛起的意象派诗人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他们的诗学原则颇多吻合,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这场中国古典诗歌热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新诗运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怡多年涉足新诗研究领域,其新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一书,以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错综复杂的联系作出周密的考察,有力地证明中国新诗并不是什么“用中文写的外国诗”,而是既学习借鉴外国更接续转化传统的结晶,为新诗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