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佚名  王炜 《出版参考》2009,(3):21-21
老舍先生和齐白石老人是好朋友。建国初期,国画作品价格十分低廉,齐白石的作品每平方尺不过10元,老舍为了资助他,常多付酬金请他作画。老舍喜欢用名人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而白石老人对这种“为难”也颇感兴趣,觉得“正合余意,余亦喜爱”。  相似文献   

2.
广周 《兰台内外》2013,(2):24-2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是88岁高龄的齐白石。艾青还带来了一幅画,请齐白石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这幅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  相似文献   

3.
名人轶事《齐白石授徒“坐画”》插图曾纪纲插图选@曾纪纲~~  相似文献   

4.
1937年,日寇侵占北京后,齐白石毅然辞去北平艺专的职务,宁愿在家过着清苦的生活,不愿为敌伪政权服务。一天上午,两个日寇带着一个翻译,来到齐白石的寓所,以买画为名,妄图诱使他到日本去定居加入日本国籍。齐白石一听,火冒三丈,愤怒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齐白石的名),可以把齐璜的脑袋拿去!”那两个日寇和狗汉奸碰了壁,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走了。  相似文献   

5.
一天,两个全副武装的日本鬼子突然来到北平,直奔国画大师齐白石寓所,声称要见齐白石。年过八旬的齐老先生,对日本侵略者早已恨之入骨,拒绝不见。齐的儿子知道日本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劝父亲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见见他们。原来他俩是受日寇侵华长官土肥原贤二之令,特来索画的。画什么呢?齐白石症然想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句,  相似文献   

6.
循路韧行     
陈艳 《湖北档案》2008,(7):30-31
荀子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于成功来说,“持之以恒”多么重要。此时,忽然想到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故事。李时珍用30年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齐白石“不叫一日闲过”每日做画一幅.成为一代书画大师。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致力于以文省人.终成为一代名家。  相似文献   

7.
唐棣 《视听纵横》2002,(1):87-89
在绘画与摄影的构图中,均有“留白”的讲究:即整个画中不要被景物所填满,要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有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才算绝妙。国画中有一句话描述这种艺术形式的空间布局比较经典,就是“计白当黑”,表明了白也就是空的地方和着的墨一样都是国画整体的组成部分。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相似文献   

8.
卢虎 《出版参考》2010,(5):38-39
曾经有人问我:“在齐白石长达百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衰年变法!”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没有衰年变法,就没有艺术巨匠齐白石;没有了齐白石,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谈论的齐白石的艺术;没有了齐白石的艺术,中国近代美术史必将改写。可见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重要。  相似文献   

9.
西洋的油画、水彩画,总是画满纸,连画中的空气也涂了颜色。中国画则不然,偌大一张宣纸,只画出审美对象的应当强调的部分,其余大片画幅,都空着。郑板桥画竹,“一竿瘦,两竿够,三竿凑,四竿救”(《郑板桥集·题画》),寥寥几笔,参差错落,极具线组织美;如果画了满纸竹子,即使竿竿逼肖,也很难成为艺术品。齐白石画虾,只画虾,不画水,更不画河、池或盛水的器皿,但通过虾的透明感、虾的活泼灵动的神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说起齐白石的"朋友圈",除了礼聘齐白石当教授的林风眠,陈师曾也是齐白石生命中的"贵人"。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知遇之恩,除齐白石《自述》之外,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和张次溪著《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林浩基著《彩色的生命:艺术大师齐白石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9月)以及胡佩衡等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几部书都有明确的记载。1917年,齐白石第二次到北京避匪患,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印  相似文献   

11.
线条,是最简单的审美符号,也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原素,勾勒着多彩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西方画坛泰斗毕加索曾对中国画赞誉有加:“中国画真是神奇。齐白石先生画水中的鱼,没有一点颜色,用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本文从绘画中线条的源起、线条美的表现及线条在绘画中所体现审美意味几个角度,展示线条艺术的魅力和线条美的最高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文忌雷同     
“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这是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一句名言,这话既是他创作的准则,又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纵观古今中外,文人墨士凡成名成家者,谁不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呢?“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画竹的方法渗入书法之中,独创一格,创立了“板桥体”。新闻与艺术是近邻,也切忌雷同,它要求有特点,有新意,别有风味,别开生面,别具匠心。这是由新闻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通讯员要使自己的稿子不与别人雷同,就要设法写出自己的特点来,有了特点就有了个性,有了个性就有了优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9,(2)
四、大胆创新自我超越一个艺术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到了几近花甲之年,却突然要否定自己,革新自己,这不仅是困难的,也是痛苦的,齐白石却勇敢地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在同王朝闻论画时,曾引用南朝肖子显的话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并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古...  相似文献   

14.
白石先生的画与作文韩祝平“怎样写文章?”不光是学生问老师的千古之题,也足使许多专职文字工作者冥思苦想。我在报社做了一几年的编采工作,深感文无常法,仅把观赏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作品悟到的一点作文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我们今天出个作文题目《清泉十...  相似文献   

15.
陈鲁民 《出版参考》2009,(12):41-41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相似文献   

16.
曲辰 《湖南档案》2009,(5):24-24
齐白石由木匠成大师,三任妻子是左膀右臂。 齐白石七岁时由父母包办定下了个童养媳,平时玩在一起的小伙伴讥笑他:“哎呀咧!丑!就讨了堂客”。小白石那时不知道“堂客”为何物,曾在父母跟前哭闹过“我不要堂客”。到了12岁。他的小堂客陈春君过门进了齐家,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9,(5):41-41
第一次看见吴为山的雕塑是2000年4月,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的多件作品。青铜的“齐白石”,从瘦削的脸孔,到长髯,到许多皱褶的长袍,捕捉了一个癯然独立的精神。费孝通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我曾多次听过他的课与他的演讲。吴为山的“费孝通”比真人似乎更像费孝通:开朗的面貌,幽默的谈吐和乐观的精神都刻画了出来。“荷兰女王”是另一件我十分欣赏的作品。通常西方艺术家很难画中国人面或塑中国人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名人轶事《齐白石授徒’‘坐画”》插图通讯《通天塔从插图小小说︽请柬︾插图幼通讯《心平气和地分手》插图曾纪纲插图选@曾纪纲$中国石油报社!任美术编辑、组长~~  相似文献   

19.
孙能苑  胡成娟 《今传媒》2016,(10):166-167
“衰年变法”是存在于艺术领域内的一个特殊现象。“衰年”即老年、暮年,它是指一个艺术家在暮年时段对自我艺术进行再次改造或彻底革新。由于齐白石的“变法”成果显著并影响深远,已成为“衰年变法”的典型代表。要全面认识和理解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我们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要对他“变法”的促发因素、他内在的经验世界以及他所形成的笔墨境界加以系统分析。他的“衰年变法”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将民间艺术融入文人画提供了一种可能,还在于更广泛意义上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更多的人文要素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夸张与变形     
最近从文史笔记中读到一篇关于齐白石老人改变画虾风格和技法的故事。文章说,白石老人八十岁以后,不再画繁密的虾群,只为几只虾传神,更重要的是,观察出水中的虾身不是直直的,也不是弯得像月牙,而是有起有伏,因而齐老以后画虾改变了虾的起伏的角度,仅画六条大须,略去了小须。游足也由原来的许多只简化为五只。这些变化使得画幅的空间加大,突出了虾的游动神态。这种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