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音乐是一种美育教育,通过音乐,幼儿能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节奏是幼儿接触和学习音乐最重要、最方便的方式,是幼儿最先接触的环节。多元化的节奏音乐游戏活动,带给幼儿多方面的音乐体验,促使幼儿更好地在音乐活动中玩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并且掌握音乐。  相似文献   

2.
美是人类所向往与追求的,音乐是表现美的手段,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精神上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丰富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人们进行心灵交流与情感互动的重要方式,从艺术角度进行分析,音乐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无限追求,所以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培育审美习惯以及锻炼审美能力的过程。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本文将着重就高校音乐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类所向往与追求的,音乐是表现美的手段,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精神上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丰富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丽 《江苏教育》2022,(73):79-80
<正>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下文,笔者以苏少版《音乐》四上《踏雪寻梅》的教学为例,结合自身不断备课、上课、磨课的经历,阐述如何让音乐教育回归美。1.感受美:还原音乐创作的意境《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梅花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之情。歌曲描绘了在冬日里骑着毛驴,踏着皑皑白雪去赏梅的情景,将人们在赏梅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表现美的手段,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精神上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丰富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晓培 《考试周刊》2013,(56):173-174
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有什么样的审美作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广大音乐教师长期探讨的课题。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的重要性,它能够使人愉快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素质。音乐是体现美的手段,音乐学习是自觉的审美过程。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体验美,从而促使他们追求美与创造美。  相似文献   

8.
音乐与其它各具特色的艺术课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八言协登的大千世界。它以其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陶冶着人的情操,净化着人的心灵美,美化着人的行为,音乐教学的主阵地是音乐课堂,音乐教室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美,在乐曲中塑造美,在互动中展示美。  相似文献   

9.
歌词的语言美,乐曲的旋律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表演的形态美,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笔者多年来从事低年级音乐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所有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一、将游戏融入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着眼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把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媒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像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发展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艺术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的力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中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钢琴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各种音乐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音乐教育者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因此,中等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音乐专业的钢琴技能课只重视教授专业技能,学生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媒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信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世界是光的世界,也是声的世界,作为声的一种表达形式——音乐,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音乐美是健康生命在运动中的一种信息,这种美对于生命本身和智力的发展都非常重要。音乐与语言的习得相关,因此,将音乐运用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在音乐审美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的音乐才是美的?怎样的音乐是不美的?音乐审美评价是否存在客观的标准?本文就这些问题联系音乐审美评价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在音乐审美评价中是存在客观标准的。我不赞成音乐审美评价无是非、无标准的观点,也不赞成各爱所爱,各美其美,把“趣味无争辩”混同于审美评价的观点。因为这既不符合音乐审美发展的事实,也无助于人们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相反却可能导致是非混淆与美丑不分。我认为音乐的审美评价有正确与谬误的区分,这种区分并不是凭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判定,而是有它的客观标准的。音乐审美评价中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能真实地反映和正确地评价客观存在着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健康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音乐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它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等来表现。当音乐美的创造一旦完成,并以某种方式体现于实际的音乐作品中的时候,它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美,相对于审美主体而独立地存在着。为此,音乐审美的客观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人们表达自身内在情感的一种对外艺术方式。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人们艺术气息、陶冶人们艺术情操的主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高素质人才,音乐正是培养音乐美的重要方式。小学音乐教育正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陶冶学生艺术情操、丰富学生内涵的重要基础。音乐课程教育不只是单一的音乐教课,还包括与音乐密不可分的舞蹈律动。本文重点探讨舞蹈律动在小学英语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族音乐作为我县哈萨克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内涵,它以独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将社会生活的优秀哈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哈族音乐,使幼儿充分体验蕴含于哈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美学分支,其本身潜在地蕴含着某种特定的审美属性。音乐这种美的属性不仅以时间的运动方式存在,而且以特定的空间形式存在。音乐的价值也就在于通过空间美与时间美的结合来让人们享受,那么什么是音乐的空间美与时间美以及它们是如何表现自身的美的也就成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在小学阶段,可以考虑采取"愉快地聆听"这种方式,小学生通过音乐鉴赏,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及情感,还可以提高表达美、鉴赏美、感受美及创新美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等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探究小学音乐鉴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音乐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