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哲学解释学视域中学生评价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其理解观、对话观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学生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学生评价,其价值由一元走向多元,评价双方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问性,评价方法由实证走向人文,评价标准由预定走向生成,评价过程由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评价双方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2.
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其理解现、视域融合、主体同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教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教师评价,其价值由一元走向多元,评价双方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评价方法由实证走向人文,评价标准由预定走向生成,评价过程由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评价双方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3.
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师管理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是理解与对话。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师管理走向主要包括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由科层取向走向专业取向、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由标准化走向个性化、由制度约束走向人关怀、由精确走向模糊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校本评价关注和倾听学校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对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回应和保障.解释学是校本评价的重要哲学依据,为理解和实施校本评价提供了视角:对话是解释学的核心,它要求去对象化或客观化,主张"我—你"的主体间关系,通过不断对话,校本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可实现视域融合.第四代评价正是以解释学为哲学基础发展而来的,其核心要素是回应、协商和建构,它们都是对话的过程.因此,校本评价可以借鉴这3个核心要素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有效对话,这种多元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同伴之间、学校和第三方评价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自我对话上.  相似文献   

5.
“理解”视域下的教师评价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阐释为我国改革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的视域出发,教师评价目标应定位于促进教师自我筹划并达成主体间的理解共识,评价内容应侧重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哲学解释学有关"理解"的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的管理和控制倾向严重,评价标准忽视个体差异,评价过程中缺少真实的对话和交流,评价结果缺少全面的反馈和解释.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评价应彰显"理解"的意蕴,评价目标应定位于在"理解"中促进教师发展,评价标准应是评价双方达成的"理解"共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评价结果应是一种"理解"性阐释.  相似文献   

7.
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阐释为我国改革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理解”的视域出发,教师评价目标应定位于促进教师自我筹划并达成主体间的理解共识,评价内容应侧重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评价过程应是主体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学生与课程之间是一种全新的关系:学生持有前理解,使课程的生成充满无限的开放性;学生成为课程主体,凸显课程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与建构课程是主体间视界融合的过程;学生即课程。  相似文献   

9.
"理解"是哲学解释的中心话语,其人的意义生成、视域融合、主体间性等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校长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向。以"理解"为基础先后分析了校长评价的理解需求和理解现状之间的现实矛盾,并在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在评价中促进校长的自我筹划、在生成标准中提高评价认可度、在主客对话中实现视域融合、在阐释与反馈中推进创生发展等评价策略重塑校长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伽达默尔的对话哲学做了述评,认为其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归宿是语言,模式为对话,具有明显的伦理学倾向.高校课堂教学应该借鉴伽达默尔对话哲学的理论精髓,尊重并开发学生的"个人受教育史",追求理解的高级状态--反思,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同时重构新的师生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本文试图从哲学解释学提出的阅读目的、阅读主体及阅读过程三方面,重新认识任务型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主体和实施过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真实运用语言、构建知识体系和深化思想.教师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前理解、创造性阅读直至解释学循环这一过程,实现学生从知识到思想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2.
理解人是建构终身教育理论的前提.哲学解释学对人的存在方式--"理解"的探讨促进终身教育理论视域的更新;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应成为终身教育的目的;适应多样化学习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将是终身教育的实施原则;对经验的反思与提高的意愿是终身教育的根本动力;接近生活世界为终身教育的影态定位.  相似文献   

13.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个体需求的忽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有效对话以及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缺乏理解等现象,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失落,引发一系列培养问题。在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尊重个体前见、设置有效对话模式、促进视域融合进行积极理解是使学生主体回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它的理解观为思考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哲学解释学看来,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以教师的“成见”为前提和基础的。教师通过与课程设计者“视界融合”,以“对话”为途径实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生活世界转向的重要一维,其对话解释学的根本就是要超越近代认识论框架中的主体意识哲学,将理解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转换到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解释学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  相似文献   

16.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对话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对话教学,具有民主性、创生性、共享性等特征,对促进教学主体双方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在主体间性哲学的视野下,课程评价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评价主体从对象化关系走向主体间性关系,评价理念从主体的独白走向主体间的对话与自陈交融,评价方法从客体化的量评走向主体化的质评与客体化的量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前见",就是解释主体在理解对象之前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意识结构,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主体解释时的先决条件。本文以伽达默尔思想中所重点论述的"前见"概念为出发点,围绕着其确立、利用和延伸三个方面,试图对"前见"做一个较为完整而具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理解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以成见为基础、以解释学循环为过程、以问答逻辑为方式、以视野融合为本质的一种意义重构活动,具有主体间性、生成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等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生为本,体现主体地位;积极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开放思想,达到动态生成;回归生活,彰显生命意识"等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解,推动课堂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理解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以成见为基础、以解释学循环为过程、以问答逻辑为方式、以视野融合为本质的一种意义重构活动,具有主体间性、生成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等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生为本,体现主体地位;积极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开放思想,达到动态生成;回归生活,彰显生命意识"等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解,推动课堂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