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考古成果的公众化传播提出新要求。以展览为手段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博物馆应加强对考古成果展策划实施的研究,在展览主题、叙事结构、展品选择、传播推广方面形成适应考古展特点的策划实施方式,讲好考古故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考古界构建考古成果共享,惠及公众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此的探索也不断增多。在此进程中作为社会沟通的渠道的媒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考古和媒体的关系更是一对非常值得思考的关系。实践考古共享,考古工作者需要积极主动地以媒体为依托,借力媒体与公众天然的联系以及其沟通平台作用,与新闻媒体共同推进考古共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韩晓玲 《新闻前哨》2007,(10):52-53
在文化领域,文物考古报道"含金量"较高,受到各媒体的重视。湖北是文物大省,屡有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但文物考古报道也向来被视为一块"难啃的骨头"一专业性很强,圈内较封闭。如何找到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是文化记者不断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考古新闻报道作得更加完美呢?结合自己长期从事考古报道的经验,我认为,从事考古新闻报道的记者要不断强化自己历史素养、文化素养、法律素养、科技素养和审美素养,通过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写出的考古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类型的考古纪录片蓬勃涌现,逐渐成为了我国进行文化传播、建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央视播出的《发掘记》,拓展了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也在视听层面和内容选择上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从视听处理、融合探究、内容传播等方面,分析了《发掘记》所呈现的新艺术效果以及具有的文化意义,旨在探讨考古类纪录片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3):73-83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再到"交互视界",电视未来一般想象形态的流变与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相同构。电视的未来考古研究,即是从"过去的电视媒介"中发现与译解电视未来想象的文化密码。虚拟媒介考古学和未来考古学等理论资源,为其研究的路径及方法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作为电视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中国电视为例进行未来考古初探,有助于在回思过去中重识当下,进而开拓未来寻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档案馆参与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档案馆应积极参与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这既是我国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不利的现状所要求的,也是档案馆在新时期的使命。档案馆参与考古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考古遗产的普查和收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考古遗产的建档和保存工作;积极开展和参与考古遗产的展示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8.
汪字平,内蒙古博物馆研究员,“大窑文化保护管理所”原负责人,我区史前文化考古学家,从事考古工作40多年,为内蒙古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是我们获取考古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而要想获得丰富而又准确的资料则又非考古发掘莫属。每一项考古发掘工作在选点之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布方。在我国的田野考古中,一般采用坐标系按象限对探方进行区域分布。在探方的方向和规格的选择上基本采用的是正南北向的5m×5m和loreXlore这两种方。多数隋况下,我们需要成片的布方,怎样才能快速而又准确又节省人力地布好这些方了?  相似文献   

10.
一、建立田野考古档案的必要性(一)从田野考古材料的特性看建立田野考古档案的必要性田野考古档案是在考古工作中形成的、可以留备查考的、古代遗存和考古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田野考古档案是历史真实的凭证,是第一手科研材料,是一切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考古大会》作为一档考古探秘类文化节目,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多元的展现空间,还创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路径.该节目强调考古文化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意义,实现了媒介情境中考古现场的独特演绎,即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沉浸式考古、社会意义深度阐释的文化式考古、历史事物多维展现的故事式考古.多种意味的考古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圣地重现     
从近年考古发现来看,相当于五帝时代甚至更早,中国各地已有相当高的文化与文明,这些考古发现自然牵动着中国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徐志宏 《传媒》2023,(20):91-93
考古作为一种小众且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业活动,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赋能下正成为一项话题属性浓厚的公共专业活动。公众号传播、网络直播、短视频演绎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构成了公共考古的新形态。基于技术保障的多平台互动、跨平台信息联动传播,很好地平衡了网络时代大众对考古活动的凝视心理和围观需求,它们在推进考古学大众化、考古相关产业链发展、文物保护意识平民化、历史文化知识认同方面,产生愈加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博档案包括考古档案和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两部分.其中,考古档案是指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基础资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考古发掘报告、科研报告等.而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指在文物保护建筑在维修、重建、复建时的立项申报、规划设计方案及施工设计等工作环节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材料,以及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的专业资料集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有多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和文物保护维修设计项目档案,包括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图纸、幻灯片、录像、照片、拓片、保护方案、文物标本、电子文件等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这些档案是历史时期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缩影、文化的沉淀,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价值,它们能带给我们跨越时空的记忆,并启迪后人获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解析考古新闻“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焰 《新闻前哨》2002,(4):29-30
有关考古素材的新闻近两年来有愈炒愈热之势。从四川三星堆发掘、“彭公大墓”、老山汉墓、雷峰塔地宫开启,到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报纸追踪,电视直播,网上视频直播,可谓是全方位出击。媒体引发了受众对一向冷门的考古前所未有的兴趣与关注。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掘以其悬念性强,观众关注率高成为电视直播的“宠儿”。近期,国内国外电视界也相继掀起了考古电视直播的热潮。从老山汉墓到金字塔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取得了成功。但这两次引起广泛影响的直播活动均因为考古发掘并未有重大发现,令观众多少有些失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考古电视直播如何进行,卖点在哪里?媒体如何把握炒作热度?考古直播形式是否能有新的突破?种种问题摆在电视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谈文物考古与传媒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慧 《传媒》2003,(2):15-16
对于传媒的文物考古新闻热,社会各界各执一词,反响不一,相对而言,指责和反对的声音似乎要强烈一些。笔者以为,我们对文物考古新闻热要作冷静客观的分析,既不能一哄而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顺应趋势,合理引导,适当规范。 近几年来,文物考古方面的新闻报道颇为引入关注,从四川三星堆发  相似文献   

18.
吴焕姣  林建 《出版广角》2023,(15):21-26
近年来,古籍出版社在贯彻落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立足主业,抓住机遇开拓文博考古板块,抓住优质文博资源,做好顶层策划思路和框架,创新出版的内容、形式,探索多层次、多角度考古文博图书出版,塑造了考古文博品牌,开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构建了新时代传统文化出版的新格局。对古籍出版的新驱动和出版新实践进行探讨,展望古籍出版社文博考古图书的出版发展方向,有助于古籍出版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温涛 《青年记者》2003,(8):12-13
一向算作冷门的考古,近两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各种考古发现,报纸、电视纷纷进行连续报道,或者进行现场直播,大有白热化之势。但与考古新闻热相伴而来的,也有不断的争议,如前不久南京文物考古部门拍卖新闻发布权,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另外也有批评人士认为,现在的考古新闻热,其实也是一种做秀,有的只是为了吊人胃口,有的则偏离了考古科学的主旨。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眼下的考古新闻热呢?笔者不揣浅陋,略析一二。  相似文献   

20.
丁一涵 《视听》2023,(9):91-94
在过往的纪录片传播中,考古文博题材的作品常因内容单调、理解门槛较高而导致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拍摄视角、叙述风格等方面做出诸多新的尝试。该纪录片通过鲜活的考古人形象和生活化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依托新媒体技术,吸引观众参与到互动中,实现与文物的共情,为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