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当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返潮的现象严重。学生除了学校开设的课程要必学外,课外的补习也热火。学生整天在教室里、家庭里周而复始地来回移动,连一些起码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导致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最近许多学者呼吁教育要回归生活,但回归的是书本的生活知识,而不是本真的生活经验。本文就是从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教育回归本真生活世界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学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不单纯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还包括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未来的生活世界和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在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实践中,要超越单纯地对生活内容的回归以及描述和解释性的回归,而进行审视和批判的回归、创造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陈惠菁 《福建教育》2005,(9A):49-49
新理念倡导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个理念提出得很及时。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二是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理论界探讨的学术热点,但对于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有诸多争论。教学回归的"生活世界"指的应是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世界,其具体的回归的策略应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开展平等对话,重视教学民主。  相似文献   

8.
一、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育在于培养人的德性,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摔打,经受生活的磨练,才能学会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悟生活。所以,德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耿静静 《现代语文》2013,(4):136-137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仅从作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教学论研究出现了一股“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本文对当前某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并指出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重新结构,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弊病不能依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学来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教育的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教学的世界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的交集是课程资源最为丰富、最有活力、最具创新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意指与误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意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改革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与学习等问题.鉴于当前关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上的混乱,本文尝试从"意指"与"误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澄清.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学本身具有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生活对于教学也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显示出其活力与价值。教学不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准备,而是要纳入到学生现实的生活中。回归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向有意义的人的发展与构建,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只有回归生活的教学,才可以促使主体多元智能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4.
李佳佳 《考试周刊》2012,(74):170-171
“生活世界”的概念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导致了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命题的争论。本文认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提法要慎思。我们应该既改良教学世界,又改造生活世界,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张的诉求及其困境,并且提出要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来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追求不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世界”,而是要使教学活动从“异化”走向“本真”,使其成为促成个体发展与完善、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体验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自由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学之所以要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因为教学原本即生活,生活是完成教学的认识任务的根本保证,教学的参与者拥有生活的权力。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可以提高探求知识的根源、对教学进行价值检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历和体验、提高生活能力并学会品味与悦纳生活。  相似文献   

17.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弊端,致使中小学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发生脱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理念上,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内容上,超越科学世界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上,建构综合时间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课程实施上,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要关心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关注学生的价值与需要,关怀人的现实与理想,彻底改变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界关于"教学(教育)回归生活"的困惑和争议仍在持续。在教学论层面深入探讨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教学论(和教育学)话语中,我们可以从三个世界,即教学世界、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视角来认识教学世界与其它世界的关系。教学世界是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中介,是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二重化,即化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和化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教学就是在这种双向二重化的过程中,将其转化的结果沉淀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最终实现教学之目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提法失之片面,正确的提法应当是:教学面向生活世界,超越生活世界,走向科学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