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最早发现、种植茶树和饮茶的国家,从香飘四海的茶叶到古朴典雅的茶具都表现了中国的本土文化.本文根据唐诗及有关史料介绍了唐代茶叶和茶具的种类,不仅反映出唐代茶业的兴盛及饮茶风气遍及大江南北的事实,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日军全面侵华 ,很快攻陷厦门 ,并两度占领福州。福建沦陷期间 ,日军为实施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策略 ,以武力为后盾 ,利用汪伪势力及部分日籍台人 ,不仅对商品、物资和金融实施严格的统制政策 ,还大肆从事走私贩毒活动。疯狂的经济统制与掠夺 ,不仅使福建经济蒙受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给福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近代闽粤地区产茶业与饮茶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粤地区产茶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福建尤甚。至近代,茶叶已经成为闽粤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畅销全国,远销欧美。茶叶生产的兴盛不仅促进了闽粤地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闽粤地区饮茶习俗的盛行,从而对闽粤独特饮茶习俗的推广产生重要影响,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统制华北经济,掠夺华北资源,把华北变成战争的兵站基地,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方针政策,不仅包含了统制华北的宗旨和纲领,而且制定了长期计划和具体步骤,是日本统制华北经济的行动指南.因此剖析日本制定华北经济方针政策的过程,能更深入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唐至明清茶叶经济、茶业政策、茶风传播、中外交通的有关史料,认为华方丝路贸易应当是丝绸、瓷器、茶叶三位一体,因此对丝绸之路有新的解读。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的“丝绸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丝茶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而且茶园生态环境良好,为开展茶业绿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在蓬勃发展.我国传统的茶叶商品,优美的茶园生态环境,悠久的茶文化内涵,必然会成为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将茶业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和谐发展,开发各种茶业旅游项目,不仅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能使茶农增加收入,更新他们的观念,更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个新的旅游方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茶业资源 开展绿色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而且茶园生态环境良好,为开展茶业绿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在蓬勃发展.我国传统的茶叶商品,优美的茶园生态环境,悠久的茶文化内涵,必然会成为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将茶业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和谐发展,开发各种茶业旅游项目,不仅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能使茶农增加收入,更新他们的观念,更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个新的旅游方式.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后开始推行粮食统制政策,此政策的实施,不仅化解了粮食危机、保障了军粮供应,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以茶业为代表的生农业语速崛起,茶来成为唐宋农业、手工业的新兴产业,而且是最具活力、最有生机、量有潜力和发展前任的产业。从事茶叶,除了兼营茶业的农户外,主要是茶园户,他们是茶叶生产的专业自己经营茶或采取租佃、雇工经营的方式。此外,还有寺院茶园有茶园。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力量的壮大,与南方茶区广大农户的辛勤劳俐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茶叶品牌在茶业发展中的作用及现状,阐明了影响茶叶品牌创立的主要因素,从而指出了创立茶叶品牌所必须做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传统竞争理论认为,产品差异化或者降低成本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蓝海战略理论则认为,产品差异化和低成本的结合为客户创造附加值。安溪铁观音的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但是安溪茶业行业市场秩序和茶叶价格混乱。八马茶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该文根据蓝海战略理论,分析了安溪茶叶产业现状,并利用"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四步动作框架,审视了当前的茶叶市场逻辑,重新描绘了八马茶业战略布局图。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茶业不仅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利益休戚相关,还与经济以外的政治、军事及社会生活等领域联系密切。从而对整个北宋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罗敦伟是民国时期统制经济理论专家。他主张战争时期应采取统制经济的手段对工业、农业、劳动、交通、财政金融和外汇实施总动员,以保证军事上的需要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一战、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及日本的统制经济实践,并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茶叶出口日益衰落的情况下,俄国不断加大对中国茶叶的采购量,使得中国茶叶出口还保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实际上,由于俄国进口的中国茶叶绝大部分由俄商在中国自行采购生产,其利润几乎为俄国人所独占,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益处。相反,由于俄商的垄断操控,使得中国广大茶农茶商无利可图,众多商户和手工制茶作坊纷纷倒闭破产,致使中国茶叶品质不断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与印锡茶叶竞争的优势,从根本上给中国茶业带来沉重打击。同时,由于俄国对中国茶叶市场及陆路茶业贸易运输的垄断控制,也使得中国官商茶在边疆地区的茶业贸易处于被动地位,加重了边疆危机。  相似文献   

15.
北来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重要时期。当时,茶叶作为重要的商品,种植区域较前代更为扩大,制作工艺也更为严格和精细,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新的品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文人“墨客在品饮之余,著书立说,写下了大量以茶为题的文章、著作。此外,由茶业引起的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使茶业成为北宋社会经济过去。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就北宋茶业的发展状况及原因,略作论述。北宋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产茶区域的扩大。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时全国产茶州军为43个,可以认为此数字基本反映了唐代茶叶…  相似文献   

16.
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是茶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池州市是安徽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为加快茶业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茶农的收入,发展茶区经济,2002年,池州市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推出主打品牌——“九华佛茶”品牌。通过两年多的运营,“九华佛茶”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九华佛茶”品牌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以期对“九华佛茶”品牌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湖南茶业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兴与衰的过程。道光季年以后,湖南茶业在国外大量需求、国内大力提倡及湖南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因素的推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省年输出茶叶100余万石,贸易额达600余万两,挤身全国产茶重省的行列。光绪中叶以后,湖南茶业则急剧衰落,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商业信息比较闭塞和分散式的小规模生产等。近代湖南茶业的兴衰给其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政界与学界在粮食统制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偏旧偏新"倾向:一是中国素来无粮食管理的传统,而主张粮食放任政策;二是期望借鉴西方国家粮食统制模式来解决战时中国出现的粮食问题。随着政、学各方讨论与研究的深入,他们又力图寻求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管理道路,采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结合的方法,恢复古制"田赋征实",控量以制价。关于粮食统制问题的论争反映出抗战时期政、学界良性的互动关系,为国民政府粮食统制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与选择。从学术史角度来看,该时期围绕粮食统制问题进行的讨论与研究,对中国历代粮食政策进行了总结,也开创了现代中国粮食史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执行的统制经济政策多持否定态度。近年来很多同志开始探讨该项政策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如何全面地进行评价,笔者发表管见于下。 一、关于统制经济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采取何种经济政策,这是关系到民族抗战能否坚持下去和赢得胜利的大问题。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  相似文献   

20.
汪世福 《考试周刊》2008,(22):239-240
国家级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市场品牌缺失是影响其市场知名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在强化品牌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和扶持茶业龙头企业以加强其品牌整合能力等措施,来打造六安瓜片茶叶知名品牌,实现其生产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茶叶文化与经济的统一,最终做强做大六安瓜片茶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