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外的古老神话中都蕴含着某一情结,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蕴涵的是杀父娶母的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剧作品《雷雨》之中.  相似文献   

2.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讲述俄狄浦斯因杀父娶母的神谕而被命运抛弃的悲剧,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卡夫卡同样因杀父娶母的诅咒而与命运抗争。自《海边的卡夫卡》问世,两部作品的母题相似性一直广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细读发现,两部作品中除母题嬗变外,还包括俄狄浦斯与卡夫卡的性格、与周边人物的关系、结局、作者或时代的干预几方面不同,并试图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探讨来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深层的不同,以对两部作品进行全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均以“杀父娶母”这一伦理禁忌作为叙事的基点,但是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处理、主题设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从预言承受者的形象、作家对预言实现过程的处理手段,以及作品设置伦理预言的意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相同禁忌下作家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4.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均以"杀父娶母"这一伦理禁忌作为叙事的基点,但是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处理、主题设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从预言承受者的形象、作家对预言实现过程的处理手段,以及作品设置伦理预言的意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相同禁忌下作家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弑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如《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虽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但其对"父亲"的塑造却超越了传统,并对"父亲"形象进行残酷的解构和颠覆,在文学史上这虽不是创举,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两部剧作的原型叙事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俄狄浦斯王》、《儿子与情人》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三部作品是俄狄浦斯母题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典型范式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从人的成长角度对俄狄浦斯故事及其现代嬗变进行探索,思考人类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对父辈和母辈的超越之中,杀父、娶母、流亡就是文学作品表现人成长所经历的三次蜕皮式质的飞跃,俄狄浦斯母题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的成长和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奥狄浦斯王》讲述了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与王后伊奥卡斯忒所生儿子奥狄浦斯尽管努力逃避阿波罗神谕,但终犯下杀父娶母的罪责。阿波罗神谕有着双层内涵:一是象征命运;二是象征血法。奥狄浦斯之罪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痛恨,而是同情。奥狄浦斯之罪与罚创造了悲剧艺术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一直是作家较为关注的文学主题之一.笔者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全面诠释了弗兰克独特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内蕴.  相似文献   

10.
反抗、悲愤、俯就与超越──读《俄狄浦斯王》杨杰一、“杀父娶母”──一个古老而又令人困惑震惊的题材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因结婚多年没有儿子,列德尔福阿波罗神庙去请求神示一他到底会不会绝阿波罗答应给他一个儿子,但同时预言他会死在儿子手中,后来他的妻子伊俄卡斯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知识分子视角中"文革"题材小说为再解读对象,试图发掘作品背后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原型。这些在思想解放背景下的反思文学的优秀文本,普遍呈现出对一系列整体概念的"母与子"式的情感模式和与传统文化难以剥离的文化原型。这种情感模式和文化原型,在当时却成为知识分子所能寻找到的合法有效的政治批判资源,对它们的理想化的理解与信仰也是对文革极端荒谬的政治面貌的映照。  相似文献   

12.
雷雨》中,“病”字出现最为频繁,每次出现都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有审美及涵义上的种种不同,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戏剧氛围的渲染、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解读《雷雨》审美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雷雨》自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评论不一,观点多样,即使是对《雷雨》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周朴园”说、“蘩漪”说、“周萍”说、“神秘力量”说、“命运”说、“雷雨”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着对剧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周朴园是四幕话剧《雷雨》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核心"人物。他存活于剧本中,是封建大家庭的罪魁祸首,还是旧情难忘的痴心汉,他对情感的流露是虚伪还是真实,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周朴园的内心情感,挖掘他痛苦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真实而挣扎的无奈情愫,揭示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在19 世纪俄国社会中反响极大的几部长篇小说,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之后来看, 最引人深思的是其思想内容的历史前瞻性和人性洞察力。本文试图从作家在当时激烈论争中的“真诚”自白入手, 对其代表作《父与子》展开具体解读和阐释, 进而从文化距离、政治态度、创作宗旨等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文学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真诚与真实、艺术与  相似文献   

16.
今年可谓是老鼠们值得高兴的一年,十二年才轮到它们当一回“老大”,它们当然忙得不亦乐乎。这不,小老鼠(Little Mouse)最近又开了一个服装店.鼠爸爸(Father Mouse)和鼠妈妈(Mother Mouse)也帮了不少忙,一家三口辛苦了好几天才将这服装店整理好。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老鼠一家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7.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8.
《雷雨》并非“社会问题剧”,隐藏在其戏剧表象后的哲学蕴意,是作者通过戏剧人物在情感与环境的“捉弄”下,非理性的生命律动,对人类生命本质及现实人生精神状态进行超现实、远距离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