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刑法>虽然规定了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关于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学界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文章从单位犯罪定义以及单位犯罪主体这两个基础方面出发,来解释到底机关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唐佳丰 《职业圈》2008,(36):53-53
《刑法》虽然规定了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关于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学界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文章从单位犯罪定义以及单位犯罪主体这两个基础方面出发,来解释到底机关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我国1987年确定单位犯罪以来,我国关于单位犯罪的研究就集中在刑法理论的研究和刑事立法方面,而对于单位犯罪诉讼程序问题的研究则出现了冷场的局面.这就造成了我国在单位犯罪问题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失衡.从而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追诉无章可循、无序运作.文章对单位犯罪的诉讼管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分析阐述了单位犯罪的主观特征.对单位犯罪主观特征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正确地认定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5.
李凌环 《职业圈》2008,(26):144-145
文章围绕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分析阐述了单位犯罪的主观特征。对单位犯罪主观特征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正确地认定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6.
性贿赂行为伴随着贪污贿赂犯罪急剧增多而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近来呼吁将这种行为上升为犯罪来对待的呼声很高.文章认为将性贿赂入罪必须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引起重视,并从犯罪特征、贿赂侦查、道德人权等方面阐述了性贿赂入罪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郑仁杰 《职业圈》2008,(20):109-110
性贿赂行为伴随着贪污贿赂犯罪急剧增多而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近来呼吁将这种行为上升为犯罪来对待的呼声很高。文章认为将性贿赂入罪必须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引起重视,并从犯罪特征、贿赂侦查、道德人权等方面阐述了性贿赂入罪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陈康 《文化学刊》2023,(9):133-136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网络数据安全的犯罪技术在不断发展,犯罪手法更是层出不穷。我国现行刑事司法保护制度对网络数据安全的保护主要集中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但其缺陷已十分明显,不能有效地保障网络数据安全,这对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所以,有关立法机构亟须改变对网络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方式,改进刑法与各个部门法律之间的链接来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并准确地打击和惩罚犯罪分子。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目前网络数据安全下刑法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与法律规制厘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犯是我国刑法规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犯罪,将其作为故意犯罪的一种特殊情形是确定犯罪行为性质的需要,我国刑法的条文中反映出了目的犯的特定目的之诸多特性。研究目的犯的特定目的在犯罪主观方面中的地位以及特定目的和犯罪动机之间的关系,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电信诈骗犯罪作为"非法占有目的"类型的目的犯,司法机关在认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时应当严格遵循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合理地适用司法推定制度,严格把握客观证据的证明标准,重视证据链条的完善程度,通过客观现实来重构主观事实,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孙静 《职业圈》2007,(19):43-44
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征收制度的基础上,《物权法》通过第42条、121条以及132条三个条文对征收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为落实《物权法》,地方政府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妥善解决好在具体的征地拆迁中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职务侵占案件中,国家工作人员共同犯罪的类型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单位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各自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财务占为己有的情况的定性,一直颇有争议.对于这种情形,应当依照身份者的实行行为决定共同身份犯的性质这一原则定为职务侵占罪,而不能分别定罪、以主犯定罪或定贪污罪.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程中,社会冲突的增加导致犯罪事件不断增多,贪污犯罪危害尤其严重.贪污罪主体,应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及准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且不同身份主体共同犯罪定罪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从微观层面讲,犯罪是一种危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被害人作为犯罪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多以个体的形象出现,由于被害人遭受犯罪的侵害,一般处于弱势,需要寻求各种法律救济.中国刑事立法基于预防犯罪、平复犯罪危害和保障人权的目的,在尊重和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关注.文章试从我国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主要方面谈一下我国刑事法律对被害人的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中至今尚没有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规定,尤其在有效性的认定标准上,理论界观点不一致,致使鼓励中止,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作用难以发挥.而我国关于共同犯罪中止成立标准的通说也存在诸多缺陷,认定条件过于苛严,缺乏科学性.文章建议完善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成立标准,在坚持共同犯罪原理的前提下,采取从宽的原则,鼓励共犯人及时迷途知返,退出犯罪,减轻共同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犯罪隐语,是指犯罪分子以隐蔽为目的,在犯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特殊的具有隐讳性的语言。熟知犯罪团伙之间特有的隐语对发现犯罪线索常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学习犯罪隐语常识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特别是高级刑事警察的基本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保险法>第17条规定了投保人就保险标的和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负有向保险人如实告知的义务.其立法本意体现了最大诚信原则.总体而言,这一原则的体现是恰当的.但是,在细节上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对如实告知义务的五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封闭性、半封闭性的符号系统,隐形行话在满足某些利益集团或者社会群体维护其集团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犯罪隐语作为其中特殊的组成部分,更加具有其独特的封闭性、口约性、寄生性和传承性的属性。将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刑事技术侦查手段应用于破案侦查,对于公安干警迅速及时的知晓犯罪情报,了解预谋犯罪活动,并且主动出击、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大学生犯罪的新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广泛的调查论证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劳改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重新犯罪问题,从其犯罪的特点、犯罪类型、作案方式、家庭情况、犯罪类别.以及改造角度和所处的环境阐述了"两劳"人员重新犯罪问题.这对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稳定社会治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法律预防角度浅议了预防计算机相关犯罪的对策,以期维护虚拟的公共秩序,使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