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象点击1:新课程强调师生对话,于是,有的课堂把问答当对话,“知道吗”、“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充斥了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提出一百多个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把平等对话搞成为了问答,解释曰:“此乃新课改提倡的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3.
王晓力 《辽宁教育》2013,(12):56-58
阅读是师生、生生共同参与,进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体悟,内化语言,生成智慧的过程。可是,很多教师误读了对话教学,遮蔽了“对话”的初衰,表现为:课堂上呈现虚假的问题、牵强的问答、肤浅的研究。这些现象影响了教学效益。因此,我们应理性、深度地看待阅读对话,确立对话的学科意识、目标意识、对象意识、价值意识和科学意识。力求问题有度、对话入心、预案灵变、过程归真,努力让阅读对话“真”“实”“灵”,实现阅读课堂的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4.
收尾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信 《教书育人》2007,(12):35-35
历史课堂的教学艺术多姿多彩,不胜枚举。为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言虽尽而意无穷”,这些年,我对历史课堂的收尾做了多方面的尝试,现归纳如下: 师生对话收尾法 它是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问答对话,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问答对话,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活跃起来,能有效地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收尾的艺术     
历史课堂的教学艺术多姿多彩,不胜枚举。为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言虽尽而意无穷”,这些年,我对历史课堂的收尾做了多方面的尝试,现归纳如下: 师生对话收尾法 它是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问答对话,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问答对话,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活跃起来,能有效地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实施课程改革,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作“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地随意表扬,…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课堂对话存在偏差,从这些现象深入寻找对策,师生对话的问答评价和生生对话都有一些规律可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是师生之间问答似的。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浅层次的,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表演性的。部分学生学会了,但看不到会学了,看不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看不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前教师与文本对话不充分,课堂上缺乏师生对话的策略。总之,它严重阻碍了师生的发展。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对话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几种现象1.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  相似文献   

10.
一、热闹不等于对话“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什么是对话,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当然,课堂上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有人把课堂对话狭隘地理解为,只要课堂上热闹就可以了。于是,教师热衷于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就让学生自由讨论,而后教师作点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得出正确的结论。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创造主体…  相似文献   

11.
教师必须懂得"对话"的真正意义如果课堂的教学对话没有走向深入,课堂的那些"问答"充其量也就是问题的"相加",没有变成纵深的思考,而成了课堂"肤浅后遗症"。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钟情于"对话",但目前的课堂对话存在着目标虚化、形式问答化、主体贵族化、内容肤浅化和过程游离化等低效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把握好话题,创设大问题的背景,关注全体学生,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适度发挥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话中问题确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只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你问——我答”,一堂教学课变成了“问答课”。这种课型中问答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由此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假对话”。  相似文献   

14.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理论认为:对话是解决教育中不平等现象的重要途径,其理念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开展对话教学需要彻底转变“师本位”的观念,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之上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化.教师们已经意识到在课堂上应该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建设一种“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很多教师在“满堂灌”之余.只用了一些近乎机械的问答,实在谈不上是“对话”.使本应生趣盎然的语文课上得兴味索然。所以,实施“对话式”教学模式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朱瑛 《辽宁教育》2006,(6):31-34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的“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感到在学生的“言说”权得到保证,在学生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有的对话变了味,走了形。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对话”,热热闹闹。但冷静观察却发现,这种“对话”、“热闹”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对话”成了…  相似文献   

17.
带着“决定课堂高效对话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坐下来,聆听、分享走下讲台的各个学科的执教者们,对课堂对话智慧的归纳和演绎:“与知识经验‘对话’,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与知识体系‘对话’,自主疏理知识脉络”“互辫求真——生生对话”“与相关文本对话,拓宽、丰富学习资源”“教学中开展‘对话’活动时,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自从注入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后,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说已经遍地开花,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几乎成了语文界的口头禅。诚然,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至少这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注入了新鲜的空气。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无意问会发现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探究交流,一片“对话”声。但静心一想,这种“对话”、“热闹”是确实“热闹”了,但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多见了,那些充满“对话”的热闹课堂渐渐多了起来。静心思考,这种“对话”性语文教学是否使课堂真正有所生成?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叉当如何去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浅近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董文 《教书育人》2005,(10):62-63
“满堂问”有的老师片面地以为对话就是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整节课以所谓的师生对话一线贯穿,教师应有的讲析启悟代之以浅显无聊的课堂讨论。语文教学从曾被人口诛笔伐的“满堂灌”悲哀地不知不觉滑向浮浅的“满堂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