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哲学上 ,关于人是否存在意志自由的问题 ,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绝对意志自由论、行为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意志自由论。这三种观点对预防犯罪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绝对意志自由为基础 ,在预防犯罪上产生了刑罚预防论 (包括重刑预防和一般预防 ) ;以行为决定论为基础 ,产生了社会预防论 ;以马克思主义相对意志自由论为基础 ,产生了刑罚预防与社会预防结合论。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预防犯罪模式存在弊端的同时 ,提出了变“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为“以社会预防为主 ,刑罚预防为辅”的科学的预防犯罪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归责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论者提出的自由意志的叙述遭遇到决定论的挑战。面临决定论的挑战,一部分自由意志论者尝试肯定因果关系对道德责任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种“非确定性”因果关系来解释自由意志。但是,这种自由意志无法捕捉道德归责所需的控制力。道德归责的控制力是行动者心理上与行为之间的主动控制,包含着“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因此,道德归责的自由意志应当从“确定性”因果关系中解释自由意志。“半相容论”为寻求这种自由意志的内涵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途之家是社区矫正模式之一,作为一种更为人道、文明的刑罚执行方式,在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创设了大陆首家中途之家。它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预防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途之家的工作方案与刑法中个别预防理论,行为人中心主义、刑罚社会化学说以及刑罚人道观念中的预防犯罪思想和观点相契合,它们是中途之家创建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的相容性历来是伦理学领域探讨自由意志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相容论者认为,如果决定论为真,人就不可能具有自由意志;而相容论者则认为自由意志的存在不需要排除决定论。各种论点的建立都是围绕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的。"行为者有可供取舍的多种可能性"与"人是行为的终极源泉",是这个讨论中对于"自由"的两个主要的传统理解。当代相容论试图从人类行为的内在机制或社会性的角度来超越这两种对于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与报应论相比,预防论同样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存在个别预防论与一般预防论之分。其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对犯罪的报应,刑罚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目的;刑罚针对未然之罪而发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刑罚施加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各种预防论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预防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根据未然之罪确定刑罚及其惩罚程度。因此,预防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前瞻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与报应论相比,预防论同样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存在个别预防论与一般预防论之分.其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对犯罪的报应,刑罚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目的;刑罚针对未然之罪而发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刑罚施加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各种预防论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预防论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根据未然之罪确定刑罚及其惩罚程度.因此,预防理论被称为是一种前瞻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前刑法理论界关于刑罚个别化的定位问题有“肯定论”、“否定论”、“并行论”及“包容论”的观点。对于刑罚个别化与罪刑相适应的关系,应将两者统一起来,以罪刑相适应为基础。刑罚个别化是罪刑相适应在刑罚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又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罪刑相适应不能完全取代刑罚个别化。只有达到两者结合的“并合论”的观点才是对于刑罚个别化的准确定位。这样既可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双重目的,也可以兼顾报应论与功利论的结合,在强调公正价值的基础之上实现刑罚的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相对意志自由论和刑罚目的统一论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综治目标的相对化、“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国家和社会双本位”、重在基层、群防群治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的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95):22-23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人类面对的根本性理论难题之一,也是基督教神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回顾了哲学史上对决定论权和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主要回顾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奥古斯丁的思想。作为基督教神哲学家,奥古斯丁用精妙严谨的论述回答了上帝的决定主权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捍卫了上帝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和全知全能及光照恩典,对后世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刑罚的目的是国家建立刑罚制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理论、预防论以及报应和预防综合论,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维护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国家来说,保护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和福祉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维护这种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刑法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刑罚权存在的唯一根据,也是刑罚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是从属于唯意志论的一种哲学观,他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是唯意志论学说的两块基石.唯意志论宣称意志是万物生存的最高原则,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意志的力量”,并断言,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是不以周围现实为转移的,根本否认了科学认识现实的可能性.因而,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随着我国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化,西方的一些哲学观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来,在广大青年人中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年人血气方刚,正是试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代,所以唯意志论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刑事近代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学派主张决定论,反对自由意志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主观主义刑法理论。该学派虽然给法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但是建立在主观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刑法理论也给共犯本质理论研究带来了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决定论对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挑战。相容论者认为,即使决定论为真,自由意志也可与其兼容。相容论主张,当一个行为真正出自行为者时,行为者对该行为负道德责任。然而,不相容论者提出了操控难题,即被外在操控的对象也可满足"自我性"条件,此时被操控的人或机器人是否有道德责任?这个难题不仅是相容论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对司法判定也有重要影响,因为存在类似的现实操控案例。因此,解决难题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分析何为操控难题,阐明相关操控条件和因素,才能为相容论的辩护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只有将刑罚目的奠基于报应主义为基础的功利主义之上,现代刑法才真正有可能不仅成为保护人民的大宪章,而且成为保护犯罪人的大宪章。报应主义一经脱胎于原始的报复便与其分道扬镳,它以意志自由为立论前提、道义责任为归责基础。主张罪刑均衡,彰显公正、人权、秩序之现代文明社会三大价值。虽然单纯的报应并不足以解释刑罚的目的,与预防相结合才是其真正归宿,但是报应优先、兼顾功利的一体化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坚定的立场并贯穿于死刑、刑罚个别化和“严打”等诸多刑事政策的考量之中。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受到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的诘难。卡尔·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其方法论支撑 ,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 ,倡导自由意志论 ;否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 ,进而取消了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波普尔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分析是一种以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文章在对妇女性自由权利及其限制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婚内强奸非罪的理论进行了质疑和批判。指出“婚内强奸非罪论”及其理论基础“女方承诺论”反映了男性权力对女性的压迫。首先.它们从内容上实现了对女方性自由权利的彻底剥夺;其次,它们将男性的意志强加于女性;最后,它们歪曲了婚姻的目的。“婚内强奸非罪论”不但使为人之妻的那些妇女的性自由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而且,对这种权利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和侵害。  相似文献   

18.
小说家在《发条橙》中对暴力和“洗脑”两种场景的逼真展现,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中很容易陷入的困境:意志的绝对自由和社会的极权控制。滥用自由意志的恶行会危害社会,必然带来自由的丧失,而完全控制人的自由意志,使其同时也丧失了正当的选择能力,这与自由的本义产生逻辑矛盾。自由作为现代价值理念追求,体现为自由意志和自由权利,两内在相互要求。自由的实现需要不断探求,从根本来说,首先应找到其内在的制约要素:自由本身和平等。  相似文献   

19.
在“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面前,行为主义心理学遭遇了“解释者悖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体系,却无法解释行为主义者自身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的理论预设中,当人类的自由意志被取消之后,他们却无意识地赋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心理学要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破解“解释者悖论”。一种有效的心理学理论,必须要能有效地解释包括解释者自身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作为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唯心史观的主体选择论,强调和无限夸大历史主体自由选择的能动性。历史决定论承认和重视历史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它无疑内在地包含着主体选择论的因素,但不能把它归结为主体选择论。在唯物史观中,只存在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而不存在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