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哲学生活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生活的要义在于灵魂的自我赋形,是基于自我教化之上的心灵转向,即把个人引向美善生活的追求。哲学生活内含着与习俗生活的冲突,这导致哲学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窘困。哲学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基本生存空间是大学,哲学生活的守护即对大学的守护。哲学生活传统的微弱与哲学生活的审慎,意味着审慎作为当下中国大学发展之道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在权力、金钱和市场的熏袭浸染中褪色、蒙垢以至畸变,需要在文化自觉中反观和重新定位大学的性质与职能,恢复其形象与生机活力。大学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大学理性的回归。大学使命的当代表述可一言以蔽之曰"立德树人"。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视角综合分析,回归理性不啻是大学去行政化的一剂良药,在回归理性的思想框架下辩证地思考和理顺现实关系,既可让当代中国大学学者真正体认到以人为本哲学的生命韵味,也可望中国大学重新释放出振奋民族、震撼世界的理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发生源于人的哲学自觉,是人的理性自觉累积到了一定高度的产物。大学中的哲学自觉体现为一种纯粹性,学术自觉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坚持为真理而真理的学术传统。在大学发生学的语境下,大学对于哲学自觉的坚守维系了大学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必要的张力,并最终形成了大学的哲学性格。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的精神追求、哲学生活已岌岌可危,因此,秉承大学的哲学自觉、哲学性格愈发珍贵。  相似文献   

4.
将大学和哲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助于挖掘大学的深意。关于大学的哲学思考,实质上是思索大学哲学内涵和意义的过程:大学之问,从大学何为、大学能为、大学应为诸方面提出了在大学中哲学应肩负起的使命;大学之道,从大学之美、大学之用、大学之智三个角度解读了大学的哲学内涵;最终落脚到问道大学,即是将大学的哲学内涵贯穿于其哲学使命之中,构成了哲学在大学中的存在意义,希冀最终通过哲学完成大学人的自我实现及人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化确立了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从高等教育哲学中可追溯大学的价值存在,认识论与政治论是高等教育哲学中对大学文化的不同解读,将两者统一的大学文化更有利于大学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坚守传统、与时俱进。在明确大学文化的哲学内涵基础上必须依靠大学校长和全体师生共同建设大学文化,通过大学文化建设来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社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制度性文化建设: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性文化是制度建立的根基。从中国大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要从根本上改革大学制度的弊端,迫切需要进行大学制度性文化建设,其基本途径是:重新审视哲学基础,重新思考中国大学理念,注意处理移植、创新与本土化问题,调适与整合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哲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大学是什么?大学何以出现?大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如何关联?大学校长的自觉首先表现为他对"大学是什么"的深层思考。对于自身独立且自觉的思考,是中国大学所必然要经历的。唯有如此,大学才自觉其为大学。所谓一流大学,必是有更高哲学自觉的大学。  相似文献   

8.
价值判断是大学文化选择的基本内涵。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是实现大学文化自觉的重要前提。当代中国大学的文化选择必须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规制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大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学者和学生的社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重塑大学精神、培育大学组织的独特性、永葆大学的核心技术、维持大学的学术标准、平衡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大学生存发展之道。时下大学之道在中国大学被严重异化:大学的本体之义、应然之义和实然之义正在逐步消失,大学精神正在衰微。中国大学的组织特征正在趋同,大学的学术发展规律得不到尊重,大学的学术标准正在接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所有这一切说明中国的大学正在偏离大学之道。为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了国家在新的知识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大学必须回归到其本体意义上来。  相似文献   

11.
张夏 《高教论坛》2014,(12):101-103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教育丰厚深邃的精神内涵,可以被有效吸入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对弘扬爱国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健全人格产生重要影响。从国学教育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其融入的必要途径,对丰富校园环境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发展本身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儒家“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君子不器”等教育理念对于形成大学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和提升大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大学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十讲》是基于文化的视角研究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本著作。近代高校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部移植与传承不断磨合的过程,由此也形成了特殊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此书阐明了当代高校人文精神滑坡、教育理念模糊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5.
大学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的。我国大学向来缺乏自治传统,忽视文化传承,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唤醒大学文化自觉并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中国大学科学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的文化自觉包括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良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文化生态,我国大学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与意义在当代语境下变得日益重要。大学文化一经形成,将成为实现大学使命与目标的精神力量,成为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源泉。推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首先需要在大学文化创新中践行"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次,使大学文化对内要有凝聚力和崇高的价值取向,对外具有感召力和精神魅力;第三,关注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现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必须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入手,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道德修养方法,强化大学生责任践行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管理理论经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管理理论创新的背后总有其哲学基础,这一点从管理组织的治理结构来看表现得尤为突出,即早期的法人治理结构其哲学范式是“主-客”模式,当代的共同治理的结构其哲学范式是“主-客-主”模式。只有深刻揭示管理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才能进一步凸显哲学对管理的灵魂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哲学素质的现状与应达到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这类问题的原因可归结到学生和教师对哲学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哲学素质为目标的哲学教学,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改革考试模式,有效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哲学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