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研究元杂剧及其作家,离不开《录鬼簿》。但是,因《录鬼簿》现存的版本较多,故如何利用这些版本,就不得不认真甄别。笔者在《<录鬼簿>版本新证》(《许昌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一文中,已对现存钟嗣成的四种不同版本的《录鬼簿》原著的时间先后及其有关情况作了一些考述,得出的结论是:“从钟嗣成至顺元年将《录鬼簿》初稿公诸于世到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小说作家。他的生平材料极为稀少,仅在元末明初无名氏《录鬼簿续编》中,有一篇五十余字的粗略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鲁迅先生对这一段记载,给以极高的评价。他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说:“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录鬼簿续编》中罗贯中生平记载的可贵与重要。  相似文献   

3.
《录鬼簿》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钟嗣成的生卒年月争论很大,有吴晓铃、容肇祖、李春祥等人的几 种说法。笔者认为钟民生于公元1283年,卒于1345年后两三年内。《录鬼 簿》之所以版本多,是钟氏生前没有定本,也无条件付梓问世,仅靠好事者 传钞所致。钟氏撰《录鬼簿》的目的,是为身处社会底层的元杂剧作家鸣不 平,借此书以使高才博识诸名公才人流芳于后世。《录鬼簿》是我国戏曲史 上第一部有关元杂剧的断代目录学专著,不能拔高它为元杂剧的历史著 作。  相似文献   

4.
刘念兹先生在其大作《<录鬼簿>疑析》(见赵景深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对元代钟嗣成所著的《录鬼簿》一书之名目提出了怀疑。先生阐幽发微,多方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录鬼簿》一书之名目,俱应正名为《鬼簿》”,“曰点,曰录,都是传抄者疑惑不解而误加之语。”然而,拜读大作之后,觉得此说尚不足以服人,故不揣冒昧,试述如次,以就教于先生。  相似文献   

5.
钟嗣成是我国古代一位很有贡献的戏剧史学家和戏剧评论家,也是剧作家和诗人。他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成的《录鬼簿》,可以说是我国戏剧史的开创之作。在这部连《序》带《题词》在内也不过一万字左右的著作中,它第一次高度地评价了我国元代杂剧作家,保存了最丰富的元杂剧史料和金、元文学史料,比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们的作品。在元代,人们就以“古怪新奇”赞扬《录鬼簿》的勇于创新,以  相似文献   

6.
关于关汉卿是否做过太医院尹的问题,目前说法不一。说做过的,仅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别无旁证。说没有做过者,只是设想,也没有较详的说明、到底如何?现探讨如下.郑振铎在《插图中国文学史》中,引《录鬼簿》和《元宫词》,叙述关曾任太医院尹.则不定为是在金,还是在元。郑氏在推断关的生卒年代时说:“假定他的生卒年为公元1214——1300年”,则关在1280年左右到杭州,“正是他年老去职之时”.“去职”就意味关去  相似文献   

7.
钟嗣成的《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最可靠的资料。然而因该书版本较多,各本之间出入也较大,所以在诸如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以及元杂剧的分期等问题上,往往因为依据的版本不同,得出的结论也难免有很大出入。因此,认真甄别《录鬼簿》诸本之优劣先后,也就并非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了。这部戏曲史专著,现存有抄本、刻本、石印本和排印本。依据它的内容,大抵可分为三类,即:钟嗣成《录鬼簿》的原著,明人增补本以及近人校注本。三类中的后两类,因其皆属从原著中出,后人多有改易,加之时移代隔,其价值是无法同原著相比拟的。所以拙文只打算对原作诸本试作考述,而不涉及后两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9.
白砚 《天中学刊》1999,14(4):40-41
《陈州粜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见于《元曲选》,末署撰人。《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录鬼簿续编》等均未见著录。《曲海总目提要》亦仅著录其简名。后人大抵相信它是元人所作。曹本《录鬼簿》于“方今才人相知者”类陆登善名下著录有《开仓余米》,不知与此剧有无关联。滁州祟米》为末本戏,四折,一楔子。正末第一折扮张憋古,第二、三、四折扮包待制。唯楔子为范学士唱。其剧情梗概为:北宋年间,陈州亢旱三年,颗粒不收,百姓几至相食。户部尚书范仲淹奉旨选派官员前往开仓赈灾,权豪势要刘衙内以为有利可图,抢先举荐其…  相似文献   

10.
籍贯关于钟嗣成的籍贯,钟嗣成在其《录鬼簿自序》及其友朱士凯为《录鬼簿》作的《序》中都有明文记载。其后的贾仲名在其《录鬼簿续编、钟嗣成传》中也写得非常清  相似文献   

11.
自金代末年到元代,至元十三年灭宋,统一全国之初,是元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大多活动于北方大都一带,人数最多,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也最多。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是元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关汉卿,元中期的钟嗣成,将其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首,并将其列为《录鬼簿》第一类第一名;王实甫,明初的贾仲明评"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马致远,贾仲明称马致远为"万花丛中马神仙";白朴,朱权《太和正音谱》评曰:"白仁甫之词,如鹏搏九霄,风骨磊块,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相似文献   

12.
七十多年前王国维编著《宋元戏曲史》时,曾把“元剧之时地”列为专章。他比较简略地考证了一下元代杂剧作家的年世先后及其居住地区,並且根据《录鬼簿》的著录,进而把元曲作家划分为三个时期。撰写这一章,作者有个目的,即是要“由杂剧家之时代爵里以推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7,(9)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5.
胡世厚 《文教资料》2001,(6):122-126
白朴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家 ,名列元曲四大家。今据新发现的《白氏宗谱》 ,考其封赠原因及诸子仕宦。关于白朴的封赠 ,记载最早的是元钟嗣成《录鬼簿》 :“白仁甫 ,文举之子 ,人号兰谷先生。赠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 (说集本 )由于《录鬼簿》版本不同 ,所记封赠 ,文字稍有差异。明孟称舜本为“赠太常礼仪院卿”。清曹楝亭本为“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天一阁旧藏明写本与说集本同为“赠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对于不同版本的不同记载 ,近人在校订《录鬼簿》时有所订正。王刚《校订录鬼簿三种》在白朴名下皆云 :“…  相似文献   

16.
一、有违编例而误收者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卷一录载朱存诗十数首,皆为朱存在南唐时所作大型组诗《金陵览古》二百章之中者。朱存其人亦未入宋,若入宋,也未见有入宋之诗作(有宋人诗误入者不计入)。《全宋诗·凡例》云:“凡唐五代人入宋以后有诗者,将其入宋以前所作之诗一并收录。”又云:其人“虽历经宋朝,而无宋时诗作,一概不录,如其诗写作时代难以确定,则从宽收入。”而朱存《金陵览古》大型组诗之写作时代有明确记载,不属于“写作时代难以确定”者。据马光祖、周应合于南宋理宗朝纂修的  相似文献   

17.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邓超 《语文知识》2014,(1):43-45
《陈情表》自问世以来,获赞誉无数。为文中之真情感动者有之,如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为文章结构之精妙赞叹者亦有之,如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中说道:"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元曲家孔文卿的籍贯及其《东窗事犯》杂剧之"西湖旧本"说,今仍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对《录鬼簿》的体例及作者钟嗣成生平的交游情况进行辨析,认为孔氏非浙江溧阳人,《录鬼簿》所载当无误。剧作《东窗事犯》是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后随着北杂剧中心南移而流传到杭州,时人及后世又据以改编成杂剧或"戏文、传奇,它是"西湖旧本",而非据"西湖旧本"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钟嗣成的生卒年月争论很大,有吴晓铃、容肇祖、李春祥等人的几种说法,笔者认为钟氏生于公元1283年,卒于1345年后两三年内。《录鬼薄》之所以版本多,是钟氏生前没有定本,也无条件付梓问世,仅靠好事者传钞所致。钟氏撰《录鬼薄》的目的,是为身处社会底层的元杂剧作家鸣不平,借此书以使高才博识诸名公才人流芳于后世,《录鬼薄》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有关元杂剧的断代目录学专著,不能拔高它为元杂剧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