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当前翻译研究中对文化学派翻译研究和翻译本体研究的一些偏颇认识,在对译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层次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目的进行探讨,廓清了其在翻译学研究体系中的位置。另外,对否定文化学派研究而提倡翻译研究本体回归的观点之偏颇性进行分析,并介绍了翻译本体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新发展,指出翻译本体研究同样在走多元发展的道路,文化途径的翻译研究与本体研究在翻译研究系统下互相关联,并倡导以多元兼容的系统论学术思维对待不同层次的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不同翻译研究学派对翻译学有着不同的定位。文艺美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研究派等学派对译学定位的观点都存在不足。从信息传播学角度研究翻译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客观而言,信息传播和翻译的确有着一定联系。但是,由于传播学和信息论对于量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倚重,对于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的追求,其与译学这样一门以具备强烈的人文性、艺术性的双语转换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并不能划上等号,更不能使后者归属于前者。翻译学是一门与语言学、文艺美学、文化研究及信息传播学等学科相平等的独立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翻译观谈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新的学派—文化翻译学派形成,该学派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这种观点给翻译界人士以新的启示,使得翻译理论进入全新领域。文化翻译观同样也给习语的翻译带来很大优势,用这一观点从文化层次的高度上灵活采取归化或异化来处理习语翻译,使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等效。因此,使翻译作品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作为一股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对包括翻译研究在内的诸多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译学研究而言,它影响到包括解构主义翻译观、文化学派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以及女性主义翻译观的理论建构,为一系列翻译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翻译界越来越重视开展译学理论研究,因为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翻译理论的更新与提高,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译学理论研究者必须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和原有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工作。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史》详细记述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译评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勾勒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书基础之上,通过梳理中国译学理论流变的线条,总结各阶段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加强翻译爱好者的理论修养,提高实践能力;为译学理论研究者提供资料和管见,促进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中的语言学派的译学构想为切入点,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代表人物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译学研究所作的语言学探索,并指出其贡献和局限性,这对全面深入认识这一学派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无疑将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翻译学派以"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范式,这给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带来了挑战。本文浅析了"文化转向"翻译观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并探讨了"文化转向"翻译视角下的译者角色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对译学研究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翻译目的学派,这一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功能学派,是自70年代以来在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一理论不仅吸取了传统译论中的精髓,又突破了其制约,独创的视角和方法令人赞叹,这一新的译学流派为整个翻译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以此理论为基础,结合杂合方法,来探讨林纾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心理学:亟待承认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翻译理论分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和艺学派翻译理论。不论哪一派理论都不太重视译,尤其是译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而译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认为翻译研究也应该以人(译)为本。有必要研究译在翻译实践中心理活动对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心理学是一门亟待承认的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高兹劳动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高兹的劳动观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定经济、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与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舒马赫等人的思想.认为高兹的劳动观演进过程为:前理论时期—存在主义时期—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时期—后马克思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12.
何霞  李莎莎 《海外英语》2014,(14):141-143
Traditional studies on translation have generally been source-oriented. Since 1980 s, translation theorists shifted their eyes on new areas, such as culture, history, and ideology. Andre Lefevere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rewriting, including such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as ideology, poetics and patron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over translation of In Liu Village by a famous writer-cum-translator Yu Lihua.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the present paper argues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deology exerts constraints on the translator and influences her in such aspects as the choice of texts, the process of decoding and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通过分析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以《道德经》中反映原作者意识形态较为明显的部分语句的不同英译文本为例,指出译者的意识形态主体差异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最终造成翻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张谷若对《还乡》的翻译为个案,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试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说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被动性和主动性,提出应该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理论。这一重大转向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从而为翻译界拓展了一片新的视野;在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及重要原则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例证着重探讨它在中国翻译界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景景 《海外英语》2012,(2):212+223
随着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翻译研究的视野,意识形态与翻译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以著名翻译家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例,论证了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林纾翻译的影响,从而证实了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赞助人”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派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作为切入点,从翻译机构、赞助个人和读者群三方面阐述了赞助人因素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燕  童琳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1):121-124
奈达是当代西方语言学界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是西方翻译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玉石。本文介绍了奈达翻译思想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翻译观的后期转变,论述了奈达翻译思想及其转变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接受理论源于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其核心内容是诠释文学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并且强调读者能动接受的重要意义。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文学翻译中的多元化现象。以接受理论为依据审视文学翻译过程,可以发现无论在文本的理解阶段还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创造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文学翻译必然会出现多个译本,其标准必然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20.
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理论。这一重大转向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从而为译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拓展了一片新的视野;鉴于此,本文作者尝试对功能派译论给世界尤其是中国译论界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