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众多的花妖狐魅和书生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是作者爱情与婚姻观的反映。歌颂知己之爱,对人性的肯定;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明确提出“无以贫富论”的婚姻观;爱情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作者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从《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看作者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值得注意的是,在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中有一系列诸如既否定片面贞操观又反对寡妇改嫁,既赞扬男子痴情、为情付出又崇尚男子爱情不专一、肯定一夫多妻制,既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又仇视无辜女性等看似矛盾而内在统一的思想,而蒲松龄提出并推崇的关于婚恋方面“妾为君贞,君为妾义”的道德规范是其爱情婚姻观的关键内容,也是导致其思想表面矛盾深层统一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是独具特色,既进步又局限,既矛盾又统一的。对此,我们应该持客观态度,既不应过分拔高也不应过分贬低。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感情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蒲松龄的感情生活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它对于研究蒲松龄的精神人格和《聊斋志异》的创作影响甚巨。探讨刘孺人和顾青霞与蒲松龄在感情和伦理上的联系,并试图从蒲松龄与她们的感情生活解读《聊斋志异》中某些爱情篇章的隐秘。  相似文献   

5.
《连锁》是《聊斋志异》中典型的蒲式爱情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将内心理想的爱情诠释的淋漓尽致。而结合蒲松龄一生中的一段特殊的情感,我们还能够体会到独守寒窗、孤寂苦闷的他对于这份理想爱情的极度渴望。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大量的变形才子佳人爱情模式小说是对传统才子佳人爱情模式小说的继承。在其中体现了蒲松龄作为古代没落人深层的心理意识:热衷于科举不能自拔、希望获得社会价值及个人欲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聊斋志异》,探讨生活在17世纪的蒲松龄超前的爱情之思,一是强调心灵契合、精神平等、配偶专一的爱情;二是对精神之恋的向往;三是对同性恋的同情。  相似文献   

8.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对爱情的描写十分精彩,同时又耐人寻味。在这些爱情故事之中,既有直观的现实基础,又有理想的爱情升华。作者蒲松龄所书写的爱情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极尽想象之能事,《聊斋志异·宦娘》的人物关系设置极其独特,本文主要从其人物关系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清朝人蒲松龄(公元1640—1715)撰写的《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包括近五百则故事,其中描写爱情生活的,约有一百二十余篇.像蒲松龄这样创作表现爱情主题作品之量大,反映爱情生活面之广阔,塑造具有独异美学特点的妇女形象之众多,在唐宋以来的戏曲小说史上,哪一部作品堪与它媲美?《聊斋志异》的确可以说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近玉百篇作品中,描写爱情、婚姻篇章约占四分之一.这些作品中,既 有作者对封建婚姻弊端的无情揭露,也有因无法消除这种弊端而对现实婚姻进行的理想化设计.本 文从父母、正妻、  妾时待婚姻的态度入手,对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设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蒲松龄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蒲松龄对农民起义是肯定的,他神化了白莲教起义,甚至“把反清的政治要求寄托于人民起义。”另一种观点认为,蒲松龄虽然支持某些个人反抗行为,但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反对的,在《聊斋志异》中,他“不仅认为起义的农民是‘左道无济,止取灭亡’,而且积极颂扬离间义军的叛徒逃兵。”这两种观点犹如水火,互不相容。因此,如何准确地评价蒲松龄对农民起义的态度,仍然是蒲松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点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我国文学史上文言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作者蒲松龄在科举失意后倾心创作的一部作品集.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对蒲松龄婚恋意识的描写.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大胆地突破封建礼教的约束,歌颂甚至主张男女爱情婚姻的自由、独立,对作品中敢于反抗、突破封建传统婚恋意识观的女性加以赞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婚恋意识.因此,蒲松龄的婚恋意识相对传统的婚恋意识就有了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作者描写进步婚恋意识的同时,却步步离不开封建男权意识,这也说明,蒲松龄在突破封建礼教的进步婚恋意识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蒲松龄把"情"抬到了极崇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的,作家把这些虽不合于礼法却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蒲松龄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反映了现代性爱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显示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里反映爱情、婚姻以及妇女问题题材的作品,大都寄寓了蒲松龄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不到的理想。其中,《阿宝》因阿宝和孙子楚都是普通人,情感变化曲折合理而更具现实意义,也更真实地表现了蒲松龄心目中理想化的夫妻关系模式:夫妻情感平等,妻子要是贤内助,夫妻应是同命鸟。  相似文献   

16.
郭真义 《嘉应学院学报》1994,(3):100-101,109
在妇女和爱情问题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表现了一定的反封建精神,但他并没有完全超越传统的儒家妇女观,仍然强调女子以色事人,强调女性对男性的服从。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那些描写真挚爱情的作品。在蒲松龄的笔下,男女之情往往超越了传统文学作品之中的才子佳人、金榜题名或始乱终弃的模式,将建立在相互理解,患难与共基础上的真情、至情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尤其在《娇娜》里,作者所宣染的情感发生了质的升华,她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两性之爱的范畴,而上升到人类的“至情”,赞美了人类的美好情操。本文试通过《娇娜》这篇作品,来看看渗透在其中的蒲松龄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徐文翔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13-15,26
蒲松龄通过同一时期创作的三篇"花精"系列故事《葛巾》、《黄英》、《香玉》逐次展现出男主人公在"人异恋"中呈现出的三种不同境界。对感情的"不达"、"达"与"通达"这三种境界导致了故事中三种不同的爱情结局。《香玉》一篇是蒲松龄"至情"爱情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聊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歌颂了男女间的知己之爱,传达了恩爱两不疑和以情不以淫的思想。小说充分体现了蒲松龄的民主爱情观。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超现实的创作展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以“曲笔”向世人揭示着清初真实的生活场景。婚姻往往是爱情的归宿,人们常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聊斋志异》中并没有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画上必然的等号,《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没有脱离爱情而超然,在她们的生活中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聪慧娴静,也有令人阅之隐痛的奇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