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瑶 《语文新圃》2010,(3):41-42
“语言软暴力”就是这个词,我是在2010年2月11号这期的《南方周末》上第一次看到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章语言平和不失锋芒,有理有据地驳斥了“语言软暴力”。初看之下,原来这“语言软暴力”就是指所说的话具有或明或暗的讽刺性或者是歧视性。  相似文献   

2.
巴述丽 《家长》2013,(8):14-16
“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这样的结果,哪个父母不想看到呢?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是的,养孩子也是如此,成长是缓慢的,是顺应自然的事情。所以,父母要不时提醒自己:“对待孩子,慢一点儿,慢慢来。”  相似文献   

3.
王日军 《广西教育》2013,(34):58-59
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采菊东篱,不经意间抬头,南山的美景悠然呈现于眼前,诗人由此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意。其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努力追求“悠然”见“真意”的境界,让学生在“悠然”恬淡的心绪中,走近作者,领略诗词中优美隽永的意象和意境,品味诗词精练生动的语言,倾听诗词作者的情感心灵,学习揣摩诗词之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4.
读了这篇习作,我们真羡慕小作者,有这么好的一位老师!午间吃饭的时候他会逗乐子,让同学们食欲大增;下午上课昏昏欲睡、精神不好的时候,他会说笑话给同学们提精神;而同学们犯错误的时候.他也会“河东狮吼”,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小作者选取了几则典型事例.用幽默活泼的语言,生动表现了老师的“百变”形象.  相似文献   

5.
黎凡是2012年我文科班上的一名学生,开学的时候一切还算正常,也并没有引起我这个初来乍到的班主任的注意。后来的一年,80后“潮师”与90后“潮女”之间经历了几番有关“说教”与“时尚”的较量,这些较量,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  相似文献   

6.
恼人的雨     
金嫣婷 《新读写》2014,(10):29-30
作者向我们倾诉了对雨的态度及雨可能造成的困扰,读来让人产生很多共鸣。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比较有特色,犹如单口相声,又犹如在与读者对话,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恼人的雨”,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级开始.我们在高一的六个班实行了“值周班长制”,采用的就是值周班长只让几个班干部轮流做。这样以来,虽然比原先班长“终身制”改进了许多,但是,仍存在许多缺点,其中一点是班长只能从班干部中产生,这让他们不免产生一些骄气,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为此,我们从2007年开始.大面积采用了“值周班长制”的新模式,让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作者一次次感动、垂泪于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儿女和那些在废墟中顽强的生命,让人强烈的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和不可战胜.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让我们在民族灾难面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血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作者平实的叙述中文章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这恰恰是命题者的主要意图之一,而且作者的语言组织流畅自然.语言功底扎实。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当中感悟到的爱。课文的童年故事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后半部分课文语言概括性较强,有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适合合作学习,主耍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文章中心、感悟爱的真谛、受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少年科学》2013,(10):11-13
你还记得吧——今年6月2O日,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在“天宫1号”上为我们上了一堂奇妙生动的太空课。除了精彩的讲课,你还看到了航天员们轻松自如的笑  相似文献   

11.
在稿件审理中,经常看到有“将课堂交给学生”或类似提法的文章,下面发表的《我们不是课堂“神话”的缔造者——“将课堂交给学生”之我见》一文,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提法的不同看法和见解,特推荐给大家一读.我们认为,本文的话题有广泛讨论和争鸣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为了将讨论和争鸣引向深入,本刊特开展一次“数学教学:能否‘将课堂交给学生”’的专题征文活动,希望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撰文投稿.截稿日期:2014年3月20日.  相似文献   

12.
乐天派“陆美女”其实是个幽默、调皮的小男孩,小作者通过两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把一个一说话就手舞足蹈、一开口就逗人发笑,自称“美女”的可爱男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3.
邹青 《青海教育》2014,(6):30-30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科,它活泼、奔放、热情,学好它的关键在于怎样“说响亮,学轻松”。英语教师要想让课堂“活”起来,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写的是小作者学习认字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一个普普通通的“鹭”字.却被小作者写出了很多内容:“鹭”既是鸟的名称,又与小作者的家乡厦门有着密切的关联——厦门别称“鹭岛”:而“鹭”字上面的“路”,又让她联想到厦门的BRT快速公交车……  相似文献   

15.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16.
阿咪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诠释“歌声”,本文得我们带到了火一般的抗战年代,文中“芦沟晓月”,“异样的炮声,东海巨盗的施威”等词语直接点明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渺茫而鲜明的歌声”中,“每一个音符像一点眼泪”,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族遭受的灾难,  相似文献   

17.
蛤蟆小姐一直觉得自己很美,因为她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一天,蛤蟆小姐看见小猫在照镜子,就问:“小猫,你在看什么?让我也看看。”蛤蟆小姐从猫的手里接过镜子,看到里面有一个人,嘴巴这么大,肚子鼓鼓的。蛤蟆小姐说:“里面的人这么难看,有什么好看的?”小猫说:“你看见的,就是你呀。”“什么?是我?”蛤蟆小妞吓了一跳,“原来我挺丑的……”这么一想,蛤蟆小姐开始生气。她一生气,肚子里就鼓气:“咕噜噜……”结果,蛤蟆小姐的肚子鼓得越来越大了。朋友们看她这个样子,都来问她:“怎么啦?什么事不高兴呀?要我们帮忙吗?”蛤蟆小姐一句也不回答,只管…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的日记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么,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语言可用,日记的“营养”该从哪里来呢?多读书,多参与实践活动,会使学生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会让学生的表达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20.
小作者别具一格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来介绍自己,用幽默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将“开心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