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陈丹青眼里,鲁迅无疑是“好玩”的,但大先生的这种“好玩”,是一种寓庄于谐、大智若愚的好玩,是一种人格的张力和维度,是“好玩”中的至高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好玩”中走过来的,尽管这种“好玩”不能与鲁迅先生的“好玩”相提并论,但它同样是我们成长的养分,  相似文献   

2.
在陈丹青的眼里,鲁迅无疑是"好玩"的,但大先生的这种"好玩",是一种寓庄于谐、大智若愚的好玩,是一种人格的张力和维度,是"好玩"中的至高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好玩"中走过来的,尽管这种"好玩"不能与鲁迅先生的"好玩"相提并论,但它同样是我们成长的养分,人生的财富。请你以某一次"好玩"的经历,或某一点"好玩"的想法,或桌一件"好玩"的制作……  相似文献   

3.
“就文学论,就人物论,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70年了,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愤怒激烈、嫉恶如仇、是“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  相似文献   

4.
鲁迅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许多人印象中,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5.
“花白胡子”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乍一看,这只不过是鲁迅先生采用借代的手法刻画出来的众多小市民角色中的普通一员。但细细琢磨之后我们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对于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上,流传着这样一种意见:“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残害儿童心灵的宿儒”,“封建教育、封建礼教的传播者和维护者”,他“维护封建教育何其卖力”,“用它毒害了后一代”,鲁迅对他的“揭露是深刻的”。这种夸大其词、歪曲了寿先生形象的评价,不符合作品的原意,更不符合鲁迅与寿先生的实际关系,是受了“四人帮”的毒害和影响。在这篇作品中,鲁迅刻划寿先生尽管聊聊数笔,但却鲜明地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分析态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说法始于鲁迅先生 ,并得到广泛认同。但这种分类并不科学 ,既不符合吴敬梓的主观创作意图 ,也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这种说法的提出 ,和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写好的文章要通过读来修改一番,或增或删,变“拗口”为“顺口”。“拗口”和“顺口”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通顺与否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哪里“拗口”,哪里“顺口”,鲁迅先生不是通过逻辑分析,而是靠在读中的感觉(即“觉得”)来发现的。这种感觉,我们通常叫做语感。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一般也是靠语感的。一个人如果语感很敏锐,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0.
那寒梅 《青海教育》2005,(12):24-25
人教本高级中学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通过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我们学习和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鲁迅先生“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这种无法忘却的悲愤。我们更深的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虽然此时的鲁迅先生更为孤独,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小从教材上学到关于对鲁迅先生的介绍,往往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很少有评语说他是“伟大的哲学家”。的确,若单纯从用抽象的概念、术语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严格”的哲学家的要求来看,鲁迅显然是不够格称为哲学家的。但我们不能忘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伟大的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2.
“数学好玩”曾经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但为什么数学所特有的魅力,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难以感受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柔情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尽管早就看透了整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无须鲁迅研究专家们赋予这一行为特殊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为何要到东京留学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呐喊·自序》找到答案,因为父亲的病,家庭日益贫困,需要把家里的东西典当换了钱买药。“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侮蔑”一词,在鲁迅先生看来这是非常屈辱的,但父亲还是“魂系归去”,家庭一下子陷入穷困之中。在母亲的哭泣下,鲁迅先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了在当时人们视为“将灵魂卖给鬼子”的南京水师学堂。总结一下的话,因为处于困境,希望走出困境,鲁迅先生才到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15.
“好玩”是一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但我们并非没有机会遇见类似的滑稽人,平民百姓中就多有这样可爱的无名的智者。我相信,在严重变形的民国时期人物中,一定也有不少诙谐幽默之徒。然而我所谓的“好玩”是一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定义它,它决不只是滑稽、好笑、可喜,它的内在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像。好玩,不好玩,甚至有致命的力量——希特勒终于败给丘吉尔,因为希特勒一点不懂得“好玩”;蒋介石败给毛泽东,因为蒋介石不懂得“好玩”。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流传久远的佳句。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和憎,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立场与战斗方向。关于“千夫”一处,注家众口一词,都解释为“千夫,这里指敌人”。依照这种解释,这一联当译为“横眉厉目地对待那敌人的指责,咒骂;伏首贴耳,甘心情愿地永当人民的牛”。我以为这种解释与译法是不妥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千夫指,指的是敌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7.
螃蟹味美可口,而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所以鲁迅先生把敢于冒生命危险“第一次吃螃蟹的人”誉为“勇士”。同时,鲁迅曾以同样的激情赞美过第一次吃蜘蛛的人,说“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象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我以为,鼓励人们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鲁迅先生是我们足以引为楷模的。由此,我联想到教学改革中,有的领导同志对一些有益的改革和试验往往不敢大胆支持,究其原因不正是耽心这种改革不是吃“螃蟹”而是吃“蜘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19.
五四精神     
不知不觉间,五四运动已经过去83年了,当年的那些勇敢的先行者大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每当我在书中读到这一段历史时,脑海中却总会浮现出一张张刚毅而又决然的面庞。正是这些勇敢的斗士,让我们理解了“人”的真实意义,让我们懂得了个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可贵。他们就如同是长着薄薄羽翅的天使,引导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由于篇幅有限,本栏目只介绍鲁迅先生和陈独秀先生。收录文章分别来自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和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安庆市是陈独秀先生的故乡,而绍兴市是鲁迅先生的故乡。(下期“非常制造”栏目预告:《活力世界──走近“世界杯”》)  相似文献   

20.
通过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鲁迅先生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教学鲁迅作品应注意的重点之一。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其中的“排”字,便是一个重要的动词。但对“排”字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不小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